信号灯照亮的不只是钢轨

——勉县唐丹丹在西安铁路局驻村队帮扶下改写人生轨迹

2025年06月13日 家庭 文章字数:1435 文章浏览数:

通讯员 陈林


  6月4日深夜,在勉县西站信号楼里,22岁的唐丹丹目光如炬,时刻盯着信号控制台,为“钢铁巨龙”指引方向。这个曾濒临辍学的勉县姑娘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铁路产生如此紧密的交集——而这一切,源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铁路局”)驻村工作队的接力帮扶。

  在勉县西站信号楼里,唐丹丹向火车司机传达行车指令。 受访者供图

  家住漆树坝镇唐家坝村的唐丹丹,她的童年并不轻松。自幼由奶奶从亲戚家领养,与年迈的奶奶、半聋哑的父亲相依为命,靠低保维持生计。生活的重压曾让她几度辍学。是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和驻村工作队的及时援手,托举她完成了高中学业。
  2021年高考失利后,沿海工厂的招工简章被唐丹丹攥紧在手里。西安铁路局西安机务段驻村第一书记高林波刚驻村不久,闻讯立刻上门。“这么小的年纪,出去太遭罪了,更可惜的是从此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高林波的劝说,让唐丹丹的眼泪夺眶而出。工作队随即许下承诺:“别担心学费,复读还是上大学,我们都支持!”
  然而,现实的荆棘远比承诺沉重。唐丹丹放弃了,她悄悄联系好了工厂。奶奶也固执地摇头:“女娃家认识几个字就够了!”驻村工作队与唐家坝村村“两委”请出德高望重的老支书田清银一同登门。一次次耐心劝导如春风化雨,终于撬动了坚冰——唐丹丹渐渐明白,唯有紧握求学机会,才能真正改变自己与整个家庭的航向。工作队也巧妙编织了一个“去西安打工”的善意托辞,暂时安抚了奶奶的担忧。
  目睹西安铁路局帮扶以来为家乡带来的变化,唐丹丹毅然报考了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同年8月,她如愿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在办理助学贷款时,村支书黄治刚在担保书上毫不犹豫地签下名字:“为了娃的将来,这风险,我担!”

  唐丹丹在西安求学期间,西安铁路局的高林波带她去家中做客。  受访者供图

  在西安求学的日子里,高林波夫妇待她如亲生女儿:与辅导员保持沟通,时常关注唐丹丹在校学习情况,节假日接回家添衣加餐。得知她每月生活费仅400元时,夫妻俩悄悄给她衣兜里塞钱。“阿姨记得我不吃苦瓜,姐姐教我化妆……去年春节,我第一次收到了压岁钱。”这份无微不至的关爱,成为唐丹丹奋斗的动力源泉。她刻苦学习,多次获评“年级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
  家乡在西安铁路局帮扶下也有了大变化: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晚的乡村……高山茶园、肉牛养殖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唐丹丹的父亲通过在肉牛养殖合作社务工,增加了家庭收入。农忙时节,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她家的田间地头。
  卸下后顾之忧的唐丹丹,最终以优异成绩被西安铁路局汉中车务段预录用。接到喜讯,她第一时间拨通了高林波的电话。“高叔的电话一接通,我就哭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她眼含泪花。
  如今,唐丹丹奋战在阳安铁路二等站——勉县西站。她的职责是与火车司机精准联控,及时为货物列车的到达、始发、编组、解体及时开放信号。“特别怕干不好,辜负了高叔和大家。”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她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提前到岗、坐姿笔直、全神贯注。为了少跑卫生间影响接车,她当班时尽量少喝水;待班时,一遍遍抄写规章,那本记满作业要点的手账早已泛黄卷边,却一直被她随身携带。
  次日,下夜班稍作休整,唐丹丹回到了大山深处的家,与父亲和高林波一起下地干活。
  “丹丹,挥锄头难还是点信号难?”高林波笑着问。“都不容易,但开放信号灯的那一刻肩上担子更沉。”她认真回答,“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都得全力以赴。”
  而一旁的父亲看着女儿,乐呵呵地笑着,朝高林波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