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营·行庙·武侯祠

2025年06月13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350 文章浏览数:

刘乐


  三国鼎立的后时代,曹魏是蜀汉最大对手,汉中作为巴蜀门户,北伐前线,战事不断。毕生致力于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政治理想的诸葛丞相,在汉中以西的勉县大本营开府治事,运筹用兵八年间,先后两度来到东部的城固县。
  建兴七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夺得武都阴平两郡,取得不凡战果。然而长于未雨绸缪的诸葛亮深知,这将带来魏对蜀的反击。于是,当年“冬,亮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为了防御经由陈仓道、褒斜道入侵之敌,在勉县筑了汉城。又“徙府营”于城固筑乐城,迎击从子午道、西城溯汉水而上之敌。翌年八月,新任魏国大司马曹真,果然兵发三路来犯汉中,“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阪”,进驻城固调兵遣将,在县北升仙口外至龙亭山一线布防兵力,伏击魏军。这次曹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计划水陆并进一举夺取汉中,胜利会师于南郑。哪知天不助曹魏,突降三十多天罕见的大霖雨,造成诸路绝道,汉江暴涨,让曹真的计划泡汤,只好无奈以退兵收场。
  史载乐城可容纳五千守兵,据此估算筑城需要三个多月时间,加上月余的大霖雨,诸葛亮前后在城固驻守约四个月有余。御敌乐城在县治汉王城以东,丞相办公府营居城西一隅。时诸葛亮被后主刘禅尊其为相父,又诏敕封武乡侯,于汉中开府治事,大臣们上奏刘禅赐其“九锡之礼”而不受的超凡影响和显赫身份,城固府营完全可以建得好些,亦无可非议。可清廉简朴的诸葛亮,府营建设未大修大建,仅满足军事朝议,军需储备调运,文书办理之需要,甚是简易,所以府营规模未留下任何记载和传说。建兴十二年,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鞠躬尽瘁病逝五丈原,遗命“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薄葬定军山下之后,当世及后人对其愈加崇敬有加,仰如山斗,不因朝代更替而改变。城固武侯府营之所,自然成为官民祀拜的圣迹。
  三国归晋,南北隋唐,人事沧桑又是三百多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十分推崇诸葛亮的才干与作风,号召群臣学以致用。这时,城固县官吏就把目光投向位于城西的诸葛亮府营遗址,建筑早已坍塌,唯见汉纹青砖瓦当碎片存焉。令工匠置展地基,立武侯行庙于其上,刻碑志文,成为一方官民祭祀诸葛武侯之地。幸有北宋地理总志编纂者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记载了这一盛举,“诸葛武侯行庙碑,在兴元城固县西,唐贞观十一年置”。行庙,古代天子巡幸或大军出征临时所立的庙。官民为诸葛亮立行庙,出于敬仰一代贤相高风亮节的风范。
  又过八百多年风云变幻,到了明朝正德八年,陕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兰璋,上奏朝廷批准,将定军山下的武侯祠,迁移修至沔阳老城之地,这里曾是诸葛丞相勉县府营和后人立庙之地。唐初而立的城固诸葛武侯行庙亦颓毁,嘉靖后期,城固地方官民在武侯行庙遗址建起武侯祠,“曾焕翚飞之壮丽”。清同治十二年,祠遭兵祸毁坏,重修后“栋宇维新,图与祥云并艳,楹栏如故,欲如彩殿齐辉”。光绪五年,“武侯祠被贼焚毁,拟集贷重修”,知县胡赢涛批准,发布了《为准免担头以集赀重修武侯祠之晓行告示碑》,祠得以重修。上世纪九十年代,列入市县保护计划,目前业已修葺完备。祠门东向开于小巷,门首刻书“武侯祠”三字,现存明清四座大殿、东西厢房,共30余间,有清碑3通,属县级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