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承处 墨香满庭芳
——市老科协参观王蓬文学馆侧记
2025年06月13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660
文章浏览数:
成宝华
5月30日,26位老科技工作者走进“王蓬文学馆”,在初夏的熏风里开启一场文学与科学的对话。77岁的王蓬热情接待,以满室墨香与珍藏故事,为参观者展开一卷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学长轴。
推开镌刻着陈忠实题联“世上数百年老家全在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的古雅大门,文学馆院落次第铺展。王蓬亲自导览,他的指尖抚过序厅那张1980年的黑白合影——前排贾平凹、陈忠实与后排王蓬等人的笑靥里,凝结着“文学陕军”的黄金时代。“这张照片里,路遥、陈忠实先生已离世,但他们的精神就像馆外的桂树,扎根泥土却枝叶朝天。”他的声音里浸着岁月沉淀的温厚。
文学生涯厅中,128平米的展陈如时光胶囊:从1970年代的工分记录本到《油菜花开的夜晚》初版本,从《中国蜀道》手稿中密布的修改痕迹到800余万字著作墙,每一件藏品都在诉说创作的艰辛。“一万多字的稿子改到能背诵。”王蓬轻描淡写的话语,让参观者凝视着泛黄手稿上斑驳的墨迹,读懂了“凤凰涅槃”背后的日复一日。泥屋记忆厅还原的土坯墙书架与胡基书桌,更让人们惊觉:那些锦绣文章,竟诞生于秦岭深处的破庙与泥屋。
在丝路游记厅,王蓬指着一尊西域佛像讲述十年考察经历:“张骞从汉中走出,我沿着他的足迹走到罗马,每块残碑都在问:今天的我们如何传承开拓精神?”这番话让观者驻足良久——玻璃展柜里,《从长安到罗马》的手稿与卫星遥感地图并列,恰似科学与文学的握手。
暮色初临,参观者在院门口与王蓬道别。 院中石桌上,青花瓷茶缸里的明前茶余温尚存,缸身上“耕读传家”的刻痕在夕阳下闪着微光。那些有关文学情怀的故事,终将被时光磨砺成珠玉,发出温润心灵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