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绺绺地”变“致富田”
通讯员 张峰 王崇 王习林
曾几何时,镇巴县观音镇星子河村的坡地在风雨中“叹息”,只能“靠天吃饭”。而在2024年,随着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资金的成功争取,这片贫瘠之地如同沉睡的巨人被唤醒,华丽转身为旱涝保收的“致富田”。
踏入初夏的星子河村元坝组,宛如走进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千米新砌石坎如一条银色的巨龙,蜿蜒盘绕在山间,守护着一方土地;500余米生态河堤似忠诚的卫士,昂首挺立,牢牢捍卫着80余亩平整肥沃的耕地。硬化道路像一条条黑色的丝带,蜿蜒着通向家家户户,田间的禾苗沐浴着阳光,郁郁葱葱,在微风中欢快地摇曳,奏响生命的乐章。
曾经,“绺绺地”是这里村民心头难以言说的痛。“以前这叫‘绺绺地’,一场大雨就能冲垮半年的收成。”村民吴大爷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新修的河堤,眼神中满是感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星子河村元坝组,耕地零散破碎,水土流失如同无情的病魔侵蚀着土地,洪水频发更让大量农田“伤痕累累”,农业生产举步维艰。2024年初,镇村两级政府联合县水利、农业部门果断出手,将元坝组纳入重点项目,一场轰轰烈烈的荒滩变良田“生态攻坚战”就此打响。
这场“战役”以“治水、固土、通路”为三大战略要点,展开了精密布局。新建的500余米生态河堤,运用2473立方米护岸工程,采用浆砌石与植被护坡“双剑合璧”,既有力地抵御洪水侵袭,又为河道生态撑起“保护伞”;依山就势砌筑的1886立方米石坎梯田,搭配400余米、约631立方米的排水沟渠,如同给土地穿上了坚固的铠甲,实现泥沙拦截与土壤保湿的双重胜利;250余米、3米宽的硬化产业路直通田间,让农机告别“望田兴叹”,彻底终结“肩挑背扛”的传统耕作岁月。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本地劳动力被优先吸纳,2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钱包渐渐鼓了起来,真正实现“项目惠民、生态富民”。
经过综合治理,80余亩耕地完成令人惊叹的“三级跳”:陡坡化作层层叠叠的梯田,零散的地块连成广阔的“战场”,低产田摇身一变成“高产粮仓”。村民胡大姐掰着手指,兴奋地算起了经济账:“过去玉米亩产不足600斤,如今突破千斤,加上轮作油菜,年收入能多出2000多元!”未来,村里还计划引入大棚蔬菜种植,在绿色农业的道路上大步前行。那条贯穿田间的硬化路,不仅是农机作业的“高速通道”,更成为了连接市场、通向富裕的“黄金路”。
近年来,镇巴县观音镇始终将粮食安全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充分挖掘镇域特色,结合撂荒土地整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小流域治理、推广机械化耕作、应用良种良法,马铃薯、玉米、大豆、水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在这里茁壮成长,粮食生产实现了质量与产量的“双丰收”。
如今,元坝组的蝶变成为观音镇运用小流域治理保障粮食安全的闪亮名片。一幅“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民安居”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缓缓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