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法院:耐心释法高效服务群众
2025年06月18日 法治
文章字数:922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通讯员 汤莹妹)“各位干部,我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才来找你们,希望你们帮我想想办法,帮我们夫妻俩恢复名誉呀!”张某匆匆推开镇巴县综治中心的大门,还没来得及坐下便如是说。“别急别急,你先坐,喝杯水,慢慢说。”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劝解道。
“我是某镇某村村民张某,2019年4月我在外出务工前,将两亩左右的耕地交由我堂哥堂嫂无偿耕种,2024年年底我们夫妻返乡务农,便与堂哥堂嫂商议收回我原有的两亩土地使用权事宜。土地虽现已收回,但堂嫂刘某对我们收回土地一事心生不满,经常捏造事实,通过抖音平台发布一些诋毁、损害我与妻子名声的言论。由于视频播放量和评论数较多,且被多次转发,已严重损害我们的声誉。因私下协商无果,我只好报了警,派出所两次出警并对其作出行政处罚,但刘某依然我行我素,现在仍然有好几个视频处于公开状态,我可以提供视频资料供你们查看核实,希望你们尽快联系刘某,让其立即删除视频,消除影响,并向我赔礼道歉。”张某愤愤地说。
经与派出所核实及查看相关证据材料,张某所述情况属实。考虑到张某情绪激动且拒绝与刘某再次面对面调解,为防止相关视频继续传播,愈发激化双方矛盾,镇巴法院入驻综治中心干警当即拨通刘某电话,在了解事实,摸清刘某与张某之间的矛盾根源所在后,便向刘某释法明理,重点向其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第一款关于名誉权保护的规定,并向其释明侵害他人名誉权的法律后果。听后,刘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立即删除留存的视频并向张某及其妻子赔礼道歉。考虑到双方本系亲属关系,张某也表示愿意接受该处理结果。不到两个小时,一起可能会持续激化的矛盾便通过一根电话线被巧妙化解,电话线那边是法律知识匮乏、法治意识淡薄的刘某,电话线这边是迫切维权却无计可施的张某,而这根电话线就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综治中心全体干部。
今年以来,镇巴法院在法定职能范围内积极参与镇巴县综治中心工作,通过在综治中心建立诉讼服务功能区,配备软硬件设施,选派审判团队常驻的方式,协同其他各部门开展指导调解、以案释法、委托调解、便民诉讼及速裁快审等工作,共同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推动群众诉求解决“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镇巴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