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紧盯发展需求 教学紧扣产业节拍
——探析陕西科贸技工学校产教融合的办学之道
2025年06月19日 要闻
文章字数:1546
文章浏览数:

记者 司霜
走进陕西科贸技工学校崭新敞亮的实训大楼,耳畔立刻被一片“产教融合交响曲”包围:新能源汽车电机低吟浅唱,锅铲在灶台上叮咚作响,无人机旋翼划破空气发出嗡鸣,交织着师生们的交流声……这所2002年创办、去年迁入新校区的技工学校,正以蓬勃之姿,成为汉中职教领域一颗闪亮的新星。这里不仅是1600多名学子学习技能的殿堂,更成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摇篮”。
“职教的生命力,本就深扎在地方产业的土壤里。”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胡亚娥一语道破办学核心。在她眼中,一流硬件投入是根基,而关键在于“架起一座桥”——一座让企业需求直抵课堂内核、让教学进程紧扣产业节拍、让学生走出校门便能无缝上岗、快速成才的融通之桥。为此,学校专业设置紧盯汉中发展需求,打造“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烹饪、护理、幼教、电子商务、汽修等15个专业应运而生,其中汽修、护理、烹饪、无人机应用技术更是被认定为市级优势特色专业。这座桥如何真正连接起学校与企业的两端?答案就在热火朝天的实训现场。
在汽修实训室里,刘伟老师一手拿着示教板,一手熟练地演示着车辆的启动流程,身边围满了专注的学生。“订单班是我们合作的关键。”刘伟介绍,学校与当地汽车维修企业深度绑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培养方案就怎么定。企业技术骨干定期走进课堂授课,学生们则轮流到车间一线实习,毕业即上岗,实现了无缝衔接。“技术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少出去闯荡的孩子,都到了技术岗位。”刘伟笑着说。
热浪裹挟着诱人的香气,是烹饪实训室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面点老师李智慧穿梭在学生灶台间,看着他们专注地颠勺、调味、装盘,脸上满是欣慰。李智慧介绍:“除了教做菜,我们与汉中餐饮协会共同研发推广‘汉家菜’特色项目,与全国部分餐饮酒店对接,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培养专门人才。”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下,该专业优秀学生不断涌现,除了留在汉中本地,有不少学生流向了上海、江苏的高端餐饮企业。
在护理专业的模拟病房,基础护理学、急救护理技术、中医康复理疗等课程内容紧贴临床一线,学校跟医院、养老院共建产教融合基地,让学生所学即所用;在无人机训练场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专注地进行飞行操作练习,他们的毕业去向清晰可见——植保无人机或航拍等行业;美容美发教学楼内热情高涨,除了日常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外出参加文化演出、汉服盛典等文旅活动,订单式教学让学生们不愁就业;在技能竞赛方面,近年来,学校先后有70多名师生参加省、市及省外行业技能竞赛,并获得奖项。
就业,是检验这座“桥”是否稳固的最终标尺。学校已与全国120多家优质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新生一入校,我们就签订就业安置协议,目标就是‘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招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学校还提供就业后的跟踪服务与支持。目前,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许多人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甚至创业带头人。
从精密地操作到翱翔的轨迹,从车底的专注到灶前的匠心……这里的每一个身影,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技能改变命运的故事。胡亚娥说:“我们的目标十分明确:要让每一位从科贸走出的孩子,都成为有真才实学、有尊严底气、有光明前途的新时代匠人!未来,我们会始终坚守‘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理念,让这座产教融合之桥,为区域发展乃至更广阔的天地,输送源源不断的匠人力量。”
记者手记:
陕西科贸技工学校的探索,生动诠释了产教融合重在实效。其核心在于构建一座坚实的“桥”——一头深植产业土壤,一头锚定教学核心,实现同频共振。通过“订单班”、共建基地、师资互通、实习就业一体、项目共研等实打实的举措,学校有效打通了校企间的壁垒,让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顶岗”。这证明,职业教育只有真正俯下身去,与企业结成发展共同体,才能培养出市场亟需、学生受益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赢得尊严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