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陕西非遗好物”揭晓,汉中非遗榜上有名——

非遗好物好在哪儿?

2025年06月19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1551 文章浏览数:

记者 朱媛媛 周航 熊峰


  近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示第二季“陕西非遗好物”评选结果,我市生漆冰裂梅涂装传统弓、春山里·羌编多功能收纳茶台系列、信一牛肉干、略阳罐罐茶成功入选,为汉中非遗传承与发展再添亮色。这些非遗好物“好”在哪儿?记者选取其中的羌编与弓箭进行深入探访。

羌编
指尖翻飞编织美好生活


  刚结束第二届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地方合作论坛参展,宁强羌编市级非遗传承人周琳便一头扎进忙碌中,指尖翻飞检查新品质量,仔细核对待发产品库存数量……她像不停旋转的陀螺,穿梭在生产一线。“说真的,这行当如今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眼角眉梢漾着笑意,周琳的话语里透着自豪。
  2018年,怀揣着对羌文化的热爱,周琳创立了羌编手工艺品有限公司。7年间,她带领团队深挖羌文化元素,培养出7名高级技师、60余名羌编艺人,建立起完整的非遗传承体系。如今,公司年产值达1200万元,带动200多人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
  “真没想到,我一个农民也能当老师。”56岁的冉世文曾因腿部残疾就业困难,在周琳的帮扶下,他不仅掌握了精湛的羌编技艺,更在今年考取了手工编织考评员证书,月收入达6000余元。

  冉世文在给学员讲解羌编技艺。 记者 朱媛媛 摄

  从普通学员到“羌州工匠”,从参赛获奖到带徒授艺,冉世文的蜕变正是羌编产业赋能残疾人群体的生动写照。目前,已有38名残疾人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稳定就业。

  入选“陕西非遗好物”的春山里·羌编多功能收纳茶台系列。 记者 朱媛媛 摄

  在匠人们手中,一根根普通的竹条,变身为实用的果篮、收纳筐和精美的摆件、饰品,每一件都展现着传统工艺的无限可能。“入选‘陕西非遗好物’的春山里·羌编多功能收纳茶台系列,将传统技法与现代设计融合,兼具实用性、美观性,很受市场欢迎。”周琳介绍,目前,公司总结精炼20余种编织技法,开发180余种羌编制品,产品远销东南亚。

弓箭
冷兵器文化重焕锋芒

  从后羿射日的传说,到战场上的利器,再到“六艺”之一的射礼,弓箭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在汉中簧石弓箭制作工坊,“传统弓箭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飞正专注于一张生漆冰裂梅涂装传统弓的收尾工作。

  李飞在检查箭杆质量。 记者 刘俊强 摄

  “弓箭是木工、角雕、漆艺的集大成者。”李飞边打磨弓胎边说。从选材到粘接,从裁割到上弦,一张传统弓需历经十余道工序。自幼在戏班长大的他对刀枪弓箭情有独钟。2008年,他手工制作了第一把秦巴传统弓,制作好后,在弓箭爱好者群体中很快就被抢购。后来他用这笔钱继续采购材料,又做了四把弓,赚了1000余元。“没想到这个器具还挺有市场的。”李飞意识到,这门手艺不仅能打发时间,还能带来收入。

  工人在车间手工打磨弓身。 记者 刘俊强 摄

  他创办工坊、创立品牌,钻研挖掘弓箭制作技艺,复原多种中国传统弓形制,自主研发两项国家专利。如今,他的弓箭远销海内外,还为多家品牌代工,年产值达300多万元。“沉睡的冷兵器文化,在我们手中重焕锋芒。”李飞说。

非遗传承
多点发力绘就新篇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入选‘陕西非遗好物’的项目达到6个,它们以独特的工艺水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脱颖而出,成为汉中非遗传承创新、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写照。”市文旅局非遗科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汉中坚持多点发力、多元创新、融合发展,持续健全非遗保护体系,不断壮大非遗传承队伍,支持非遗特色产业发展,深化非遗校地合作。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基地3个、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镇、街区)8个、省级非遗工坊29个,汉中藤编、镇巴宣纸被评为优秀非遗工坊,汉中藤编非遗工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
  日光倾泻的车间里,周琳正耐心指导学员调整编织纹样,李飞的弓箭工坊也不时传出规律的打磨声。这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非遗技艺,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书写着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