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侯院还是羊吼院
2025年06月20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713
文章浏览数:

胡天兴
“羊吼院”原为城固县谢何乡的一个行政村。随着乡村机构改革的推进,谢何乡并入老庄镇,羊吼院村并入杨家营村,后来杨家营村又跟广家巷村合并,现在成为老庄镇广杨村的一个自然村。一个村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名字呢?
据1983年版《城固县地名志》载:“羊吼院,清嘉庆八年(1803年)建村,因村内有一羊吼院寺庙而得名。”由此看出,“羊吼院”地名的来历与羊吼院寺庙有关。
又据毕家河村的《建基崖碑》载:“在宋也有开国侯杨从仪归休于珍珠山下,后人建有杨侯院。”杨侯院和羊吼院读音如此相像,是不是有什么关联?
杨从仪(1092—1169),字子和,天兴人(今宝鸡市凤翔区),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赐爵安康郡开国侯。后弃军从政,任洋州(今汉中洋县)知州,他目睹了湑水河旧堰“旧废不治”,于是“截湑水中流,垒石为堰”使“其渠绕宝山下直达洋县”,此堰修成灌溉城(固)洋(县)良田万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后人为了纪念杨从仪的丰功伟绩,便将此堰称为“杨填堰”。
《杨从仪墓志铭》:“公暇日尝读汉留侯(张良传),至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之言,慨然慕之,锐意求退,上章力请归休。”因杨从仪的家乡(凤翔区)被金国占领,无法荣归故里,所以,退休后的杨从仪就选择了山清水秀、环境清幽的“杨侯院”安度晚年,颐养天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抗金英雄和水利功臣——杨从仪,在此修庙祭祀,以示怀念。
《建基崖碑》载:杨侯院所在地是杨从仪归休后修炼之处,其名皆因纪念“开国侯杨从仪”而取。明嘉靖《城固县志校注》中也指出:“民国年间,杨侯院被误称为羊吼院”。城固县人民政府官网现在对杨侯院的记载是:杨侯禅院距县城17公里,位于城固县老庄镇杨家营村。由此可见,“杨侯院”成为“羊吼院”的确是后人误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