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皮夫妻档
2025年06月24日 副刊
文章字数:1453
文章浏览数:

周悦
面皮夫妻档,是汉中这座城市最温暖、最生动的面孔。这些生长在街巷中的小店,虽不起眼,却承载着无数汉中人的味蕾记忆与情感寄托,它们如同城市肌理中最细腻的一笔,勾勒出生活的温度与人情的厚度。
这些面皮店的店名往往简单质朴,大多以姓氏命名:张家面皮、王家凉皮、李家米皮……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个属于这个家庭的故事,这不仅仅是面皮店的个性标识,更是一家人奋斗打拼的生活缩影。
清晨五点,天色尚暗,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夫妻档里已经忙活开了。男主人将浸泡一夜的米粉搅拌成浆,倒入笼屉,层层复制,动作娴熟流畅,万千次的操作,技术要领已刻入大脑,融进肌肉记忆。女主人则在旁边调和鼎鼐,手中的勺子上下翻飞,盐、醋、辣椒油……诸多调料都精准拿捏。夫妻间无需言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能默契配合,仿佛是一场无声的协奏曲,只为那一碗热腾腾的面皮。
夫妻档里呈现出的一种女主外男主内的分工结构,对传统的家庭模式是一种改变。在这里,女人大都行事干练,嗓音清脆,且记忆力惊人。哪怕只是来过一次的顾客,她都能清晰记着对方的口味偏好,“不放蒜”“少辣子”“多土豆丝”……无论客人再多,谁先来,谁后到,都清清楚楚,井然有序,毫无差错。偶尔她们也会破个“规矩”——“学娃子上学快迟到了,先给这娃儿吧!”她的提议每每总能获得先到食客的“谅解”。时有老顾客进店打包取餐,她们总会笑脸招呼:“今天还跟上次一样,凉的切细,水水分开?”那种亲切感让人如沐春风,身心舒坦。而男人则大多低头做事,沉默少言,无论寒暑,身影如磐。这种“动”与“静”在小店夫妻间形成的长久默契,让每一张面皮都带着家庭的温度与味道。
我家对面巷子不长,却开着三家面皮店,各具风味,我常穿梭其间,换口味,也换着心情。
巷子口的是夏家面皮。由一对四十岁左右的夫妻经营,两人有夫妻相,都高高瘦瘦,干净利落,一看就是精明能干的人。他们的女儿正在上大学,每逢假期就会到店里来帮忙。只要提到女儿,夫妻俩眼中都会掠过幸福的光。中午面皮卖完,夫妻都会在店门前炸油辣子,香味儿窜满整条街巷,路人经过都忍不住放缓脚步,吸鼻子、咽口水。
巷子中段是徐家面皮。老板娘五十多岁,性格泼辣爽快,笑声爽朗,给小店增添特别的活力。有一次,连续几个月都没见到她的身影,只有丈夫在独撑店面。老顾客们不免问询,老板只小声答了一句:“家里有事。”后来,待老板娘再次出现时,怀里抱着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婴儿。“五十抱孙子,强似攒金子!”她一边招呼客人,一边乐呵呵地逗弄着怀中的婴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感染着每一位食客。
巷子深处是周家面皮。店面不大,操作间很小。男主人长期笼罩在蒸笼的热气中,我始终未识真面目。女主个子不高,手脚麻利,煮的菜豆腐稀饭水米交融,口感滑爽,堪称一绝。由于位置深,店面小,他家的面皮要便宜五角钱,加之味道不错,往往要排队等候。
上午八九点,是客流高峰期,每位老板娘都热情地招呼着来客,亲切的问候,可人的笑容,给食客带来一天的好心情。面皮夫妻店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空间。孩子们围坐在桌边津津有味地吃着早餐,上班族匆匆吞咽后又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老年人则慢条斯理地咀嚼着面皮,拉呱年轻时的记忆。
生意好的面皮店一般经营到中午就打烊了,夫妻们收拾好碗筷和桌椅,脸上带着满足和疲惫。尽管日复一日的劳作看似平凡,但挣钱养家的责任,让他们始终坚持,不敢停歇。
面皮夫妻档,这种因家庭结构和婚姻契约形成的生意模式亲密而稳定,沉淀着生活味道和人间至情,已超越了美食本身,成为所有汉中人心灵深处一份永远割舍不掉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