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领航 汇聚汉中发展新力量

2025年06月27日 深度 文章字数:4418 文章浏览数:

   汉水之滨,党旗飘扬!在汉中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先锋领航的号角激昂吹响。优秀党员们身披星光、脚踏热土,用实干担当树起一面面闪耀的旗帜;新就业群体党支部扎根发展一线,将点点星火汇聚成推动行业革新的磅礴力量;大山深处的红色驿站,化身温暖港湾与坚实阵地,托起群众的幸福期盼;一堂堂热气腾腾的党课,似火炬穿透云层,照亮党员群众前行的征途。“七一”前夕,记者深度探访这些闪耀的红色印记,见证他们如何汇聚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新动能。
  

一个支部一堡垒
“小包裹”里见“新”力量
记者 李佩蓉


  盛夏的西乡县春凯物流园,传送带的嗡鸣声与扫码枪的滴响交织成繁忙乐章。5家快递企业在此集结,每日吞吐全县70%的包裹,4万5千件进出港快件在此完成“时空转换”。但这个看似活力迸发的物流枢纽,也曾陷入发展瓶颈。
  “过去几年,各家快递公司各自为战,像一盘散沙。”西乡县快递行业联合党支部书记柯小兵坦言,“管理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不足、市场竞争无序、服务质量参差、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活力。”
  转机出现在2024年。西乡县社会工作部在对全县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深入摸排后,针对快递行业特点,创新党组织组建模式。同年8月,在全市率先成立“西乡县快递行业联合党支部”,开局破题为行业注入了强劲的“红色引擎”。


  西乡县快递行业联合党支部成立后,县交通局选派了党建指导员,提供“零距离、保姆式”服务,指导支部扎实开展活动,着力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两个作用”,推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坚持党建引领,让全县快递物流行业运行更规范、服务更优质,努力实现降本增效、全力守牢安全底线,让快递小哥们成为我们美丽茶乡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西乡县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苏明介绍。
  党建做实了是生产力,做强了是竞争力,做细了是凝聚力。西乡县快递行业联合党支部成立后,迅速将“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融入业务实践。“我们定期举办‘主题党日+’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和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学习安全生产政策,组织到不同企业现场观摩高效分拣流程。支部还牵头开展‘最美快递员’评选,在行业内营造出比学赶超、创优争先的浓厚氛围。”柯小兵说道。
  组织的力量,感召着人心。京东快递汉中西乡营业部负责人郭崇源,今年33岁,上个月郑重地向联合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支部成立后,我积极参与学习和观摩活动。党员同志们那种‘事事走在前、处处作表率’的先锋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郭崇源动情地说,“我也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把这份责任和担当传递下去。”
  新就业群体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西乡县坚持“应建尽建、有效覆盖”原则,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多种形式,持续拓展新兴领域党组织覆盖面。目前,全县已选派110名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担任新兴领域党建指导员。同时,着力破解党建与发展“两张皮”难题,激发企业抓党建的内生动力,并通过交流互学形成示范效应。
  小包裹,大民生;新群体,新力量。当前,西乡县社会工作部正着力办好“暖新”实事、凝聚新兴领域力量,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将党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位辛勤的劳动者心中,为这片热土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一个驿站一港湾
红色驿站架起党群连心桥
记者 崔慧芬


  中午11时许,宁强县大安镇红色驿站惠民食堂内,工作人员正忙着准备午餐,洗菜、切菜、炒菜……锅铲翻飞间,香气四溢。食堂内,桌椅摆放整齐,地面光洁如镜,用餐环境既干净又舒适。
  循着香味,附近的居民陆续前来就餐。77岁的独居老人王忠全坐在餐桌前,面前摆着三菜一汤:“孩子都在外地,我每天都来这里吃饭,食堂的饭菜种类繁多,营养均衡,一顿才9块钱,比自己在家做方便多了!”
  这间日均接待270人次的食堂,不仅为6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提供低价餐食,还为环卫工、外卖员开设“9元营养餐”,推出“送餐车上门”服务,让行动不便的居民也能随时吃上热乎饭。
  2023年,按照市委“两新”工委关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要求,大安镇改造740平方米闲置用房,整合16个驻镇单位力量,建立了大安红色驿站,同步组建党支部,凝聚36名党员。驿站精心打造了惠民食堂、爱心图书室、羌绣展示区等8个多功能服务室,以党建为针,民生为线,织就了一张覆盖“一老一小”、新就业群体的温情服务网。


  平日里,驿站总是充满活力。匠心手工坊里,手工爱好者们手指翻飞间,一幅幅色彩明艳的羌绣随之绽放;舞蹈室内,社区女干部洛莉甩动裙摆,带着20多个孩子跳起欢快的拉丁舞;活动室内,72岁的闵书成老人与乐队成员神情专注,悠扬的乐声如清泉般在院落中流淌……秉持“政府搭台、专业运营、公益服务”理念,驿站招募了16名具有党建、法律、书法、舞蹈等专长的党建指导员,孵化培育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常青”讲堂、老年民乐队等10支社会组织队伍,构建起“称心、安心、舒心、贴心”的服务矩阵。
  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服务面广的特点,驿站将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聘请3名快递员作为“社区治理观察员”,鼓励他们发挥“熟门熟路”优势,担当“一线探头”,通过微信“随手拍”,做好信息收集、政策宣传、文明引导和志愿服务工作。
  “我们红色驿站就是党群之间的‘连心桥’。”大安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蓉蓉说,驿站不仅是一个服务综合体,更是基层治理的创新平台。他们推行“驿站+网格+联盟”治理模式,组建“医社联盟”,成立“校社联盟”,建立“五联五办”工作机制,开展健康服务、红色研学、留守关爱等活动120余场次,惠及群众2000余人。统筹“三红”志愿服务队、帮代办服务站等力量,累计解决群众微实事253件、微心愿60件。
  桩桩“小事”如春风化雨,让为民初心在大安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也让大安红色驿站收获“全省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品牌红色驿站”殊荣,进一步激发了全县基层治理活力。
  如今,在宁强县像这样的红色驿站有34家,它们像繁星般散布在人流密集街区、产业园区、医院、国道沿线等地,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实用化的服务阵地体系。这些红色堡垒日均服务群众超1200人次,将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基层末梢的强大效能,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一堂党课一明灯
远程教育搭建流动党员学习生态链
记者 李扬


  “听说这次要讲劳动合同法?”
  “刚好,我这还有个纠纷需要请教。”
  “这些都是好政策,要回去认真研究下。”
  今年年初,佛坪县抓住春节返乡时机,在袁家庄街道办党校为流动党员开设专题培训。20余名外出务工返乡党员们积极参与,把劳动维权、合同纠纷这些平时最关心的问题问了个遍。


  这场培训可不只是现场氛围好,通过视频连线,全县7个镇(街道)的246名流动党员都在同步参与。从劳动者权益保障到创业就业政策,确保每位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
  近年来,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背景下,佛坪县创新举措,加强教育管理服务,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通过制度化培训体系将党的创新理论、民生热点解读和党员个人权益保障有机结合,实现了政治性、人民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显明解释道,“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知识、党纪党规,让他们时刻保持高度的党性意识,牢记党员身份,在各自的岗位上创先争优,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牵线搭桥。”
  西成高铁的开通为佛坪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便捷的交通网络不仅缩短了城乡距离,更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就业渠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佛坪人选择赴西安等地务工创业,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成为基层党建的新课题。
  今年4月11日,佛坪县创新党建工作方式,依托西安市佛坪商会平台,率先在全市成立首个驻西安流动党员党支部,为在西安工作生活的佛坪籍流动党员搭建起组织生活的新桥梁。
  为确保教育不断线,该党支部通过腾讯会议系统实现“云端组织生活”常态化,有效破解了传统课程场地、设备限制等问题。同时通过“乡情主题党日”“家乡发展恳谈会”等活动,动员党员、党外人才为佛坪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把西安的资本、技术、人才“引流”回乡,助力佛坪高质量发展。
  “我们的党员微信群特别活跃,经常通过腾讯会议开展线上学习活动。”青年委员黄炳乾表示,“只要工作安排得开,我都会准时参加这些活动。”
  远程教育不仅填补了流动党员教育的空白,更构建起连接他乡与故乡的红色纽带。今年以来,佛坪县驻西安流动党员党支部为家乡引进项目2个。从“雁南飞”到“凤还巢”,佛坪县用制度创新回答了新时代基层党建的重大命题——如何将分散的个体转化为有组织的先锋力量,让流动的红色火种在助力佛坪发展中发光发热。
  

一个党员一面旗
水柏沟里的“火把”与坚守
通讯员 刘钰昕


  在留坝县玉皇庙镇下西河村水柏沟,曾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水柏沟儿路难行,莫叫女儿嫁山中”。这里山大沟深、道路崎岖,村民世代与外界隔绝,生活艰难。然而,党员夫妻包胜发与陈荣恩,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奉献,为这片贫瘠土地带来了希望。


  1976年,19岁入党并担任大队支部书记的包胜发,看着村民攀爬陡峭山路运粮送药,决心修路。妻子陈荣恩读懂了他的心思:“你带男人修路,我带妇女割草,娃送邻居家。”
  天未亮,包胜发就带领青壮年凿石填土,陈荣恩组织妇女割草编筐。白天忙生产,夜晚举火把继续干。陈荣恩膝盖磨破了,缠上衣襟接着干;包胜发双手震裂,简单冲洗后又挥起铁锹。8个月后,5公里土路贯通,陈荣恩含泪说:“老包说党员要给群众刨活路,这火把照亮了穷山沟。”
  路通了,电却没有。1978年,包胜发扛起架电重任。没有设备,村民肩扛手抬电线杆;缺乏技术,他就去县城请教电工。3个多月,600余人次义务投劳,终于架通了高压电,当第一盏电灯亮起,村子沸腾了。这光亮,驱散了黑暗,更点燃了希望。
  1982年,雨季河水阻断村民出行,包胜发带头捐出自家建房钢筋,带领村民搭建铁索桥。石块被冲走,就用绳索捆住人力固定;木料不足,就四处搜集。陈荣恩在岸边支起炉灶,为工地送热饭姜汤。4个月后,铁索桥落成,结束了村民涉水过河的历史 。
  作为1974年入党的老党员,陈荣恩始终以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她用碎布为邻家孩子做衣裳,把口粮送给断粮户;照顾卧床老人不嫌脏累;村里红白喜事,她总是忙前忙后。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包志鹏、女儿包春梅也加入中国共产党,承继祖辈服务村民的赤诚家风,让这份淳朴的为民情怀在时光中薪火相传。
  2014年,62岁的包胜发主动从支书岗位退下,夫妻俩仍闲不下来,他们种地养蜂,还主动清扫村道、打理党员示范田。今年已经73岁的包胜发,依旧每天会出现在山间小路,帮邻居干活、给独居老人送蜂蜜。有人问累不累,他笑着说:“只要能动,就给乡亲们搭把手。”陈荣恩则说:“跟着老包干了一辈子,这辈子没选错。”
  从青春到古稀,包胜发与陈荣恩在深山里走出了一条“长征路”。这是修路架桥的攻坚路,是为民谋福的初心路,更是代代相传的信仰路。他们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水柏沟,也照亮着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