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纪事(中)

2025年06月27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296 文章浏览数:

马世明


  汉中盆地西到勉县武侯镇,东到洋县龙亭镇,东西长约116千米,南北宽5至30千米,市区附近宽25至30千米,为汉江横穿盆地中部形成的冲积平原。汉中古城基本上位于汉中盆地中部最宽处,平原面积最大,视野较为开阔。北面为险峻的秦岭山脉,有风景秀丽的天台山、褒河鸡头关等;南面过汉江,是巴山山脉的历史名山旱山(汉山)和梁山。《诗经·大雅·旱麓》记载了西周王室在汉山祭天祈福的宏大场景,名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即出此篇。古代人认为,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因此,背山面水是中国传统建筑选址的共同追求。汉中古城有效地利用了褒河、汉江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又与褒河、汉江保持了合适的距离,筑城在较高处稳定的地基上,可以避免水患之灾。可以说城址选定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科学地修建在了不为汉江河洪水所危及的二级台地上,称得上风水宝地。既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又可以保持水陆出行方便,古人智慧地利用了山水之利又有效避免了其弊。这样的山水环抱之势,也增添了古城的生动气韵。
  查阅汉中史志记载的自然灾害内容,历史上汉中城有过兵燹之灾和火灾对城有毁坏,未见洪水灾害对古城有较大的毁坏的记录。洪水基本上淹到南门幺儿拐或南城墙少段部分即止了。据志书中摘录的《故宫奏折》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秋雨多,江河水涨,汉水直灌南郑城根(今汉中城)。”“1981年7至8月汉中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全区普降大到暴雨,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的有勉县、宁强、略阳、南郑。8月13日至14日,汉中市降雨358毫米。汉江五起五落,嘉陵江四次洪水三次进城,但汉江洪水也只到了城区南门外幺儿拐。”
  汉中水资源丰富。凭天然落差始修于西汉初年的褒河山河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可引优质的地表水到达汉中古城,汉中古城还有丰富的优质地下水资源。城内有太白泉、水井巷。据史料记载:原水井巷位于今汉中城区青年路与周公巷之间,长126米,宽2至2.6米,因巷内有一古井而得名,井深16至18米,直径1.2米,井圈由两个半弧形花岗岩合围而成。井台呈正方形,边长3.6米,全部由红色花岗岩石条铺砌而成。井水清淳,熬制中药更为润泽。唐宋诗人对水井巷留有赞美诗篇。东关有北井巷。北井巷因一口水井而得名,过去这里的居民生活围绕着水井展开。古时汉中曾经通船到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当时东关极为繁华,北井巷商户众多,有梳子篦子铺、帽子制线铺、香火铺、鞋铺等。
  当时的汉中城区东面北面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为主,南面和西面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灌溉生活用水上乘,城区四周较为优越的种植条件为城区居民生活提供了有效供给。
  汉中古城遗迹众多,经济文化繁盛。城内有古汉台、饮马池、明瑞王府遗址、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的汉中文庙、明代琉璃照壁、清乾隆四年(1739)建的汉南书院等。东门桥外有建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的汉中东塔、为纪念唐代文学巨匠韩愈而建的文公祠。南门外有拜将坛遗址。西门外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重修的,有着“明珠桥垂柳”景观及“牧童得珠化龙”美丽传说的明珠桥遗址。北门外有古虎头桥遗址。围绕着汉中古城,还形成了美丽动人、传说内容丰富多彩的汉中八景,即天台夜雨、汉山樵歌、龙江晓渡、梁山石燕、月台苍玉、东塔西影、草塘烟雾、夜影神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