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照眼明

2025年07月01日 副刊 文章字数:1424 文章浏览数:

20250701083126287-69-1a90a.png

冯双


  农历五月,繁花多已谢幕,独石榴花开得如火如荼。
  外出散步,总能遇见它们。细密浓翠的叶间,一枚枚火炬似的花朵掩映其间,红艳、热烈,焕发着耀眼光辉,仿佛稍稍一靠近就会被它们灼伤。这是城市里只开花不结果的石榴品种,它们只顾竭尽全力地盛放,有种毅然决然的壮烈感。
  我对于石榴花的最初印象却是带着几分寂寥的。那是五六岁的年纪,我跟父母去农田里,他们在田间劳作,我一个人跑去田野边的一户人家玩耍。许是农忙季节的缘故,那家人也都不在家,陈旧的木门上挂着一只生锈的铁锁。他家的石榴树,不粗壮,树干却伸过了白墙黛瓦的房屋。疏朗的枝叶间挂着稀疏的几朵石榴花,红如火焰,让我很是惊奇。我不识石榴花,只仰着头,看了又看,觉得它们跟我一样孤单。
  多年后,我识得了石榴花,仍旧惊艳于它的美丽,却再也不能从它们俏丽的容颜里寻到儿时遗落的那份孤寂。同时,我从一些有关石榴花的诗词里和民间传说中发现,小小一朵石榴花竟承载着太多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的情感寄托。
  那是明朝或清朝的某个仲夏,石榴花开,端午将至,一年一度的“榴月”正式拉开帷幕。从五月初一至初五,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在极尽所能地打扮家中的女孩子,给她们穿漂亮衣服,在她们头上簪满石榴花,只为避一避五月的“毒”,祈祷她们平安健康。端午节当天,出嫁的女儿也都要回娘家,与父母团聚过节,共享天伦,也重拾一回做女儿的快乐!
  河南有首歌谣:“石榴花,溜墙托。井台高,望见娘家柳树梢。闺女想娘谁知道?娘想闺女哥来叫。”是初为人妇的女儿吧,嫁在不远的邻村,在婆家洗手做羹汤,学着做一个称婆家心意的媳妇,每日过得小心翼翼。忙完家务,她偷偷溜到院墙边的石榴花旁,站在高高的井台上往娘家的方向张望,只想知道家中的娘亲正在做什么。然而,距离太远,望不见娘亲,只遥遥望见院中的那棵老柳树。娘也是思念闺女的,她担心闺女在婆家不适应,这才遣了儿子去喊妹子回家住上几天。
  或许因为石榴花有着嫁女、思亲与归宁的寓意,曹公才赋予《红楼梦》中元春以石榴花为代表花。白居易咏石榴花:“好差青鸟使,封作百花王。”这占尽五月,没有百花与之争艳的石榴花,一枝独秀,虽明艳热烈,却到底多了几分孤独与寂寞。像极了深锁宫墙之内的元春,虽贵为皇妃,享尽荣华,却终不能与父母兄弟团聚,共享天伦。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道尽了她在宫中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的辛酸与不易。然而,即便贤德如元春,也终究躲不过命运的齿轮。在石榴花开遍宫廷的五月,她带着对父母的思念、对家族的担忧,无可奈何地撒手而去。
  石榴花做染料亦可掀起一个朝代的服饰风潮。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填词,形容女子亭亭玉立的迷人风韵,“石榴裙”的典故也因此而来。据说,古代妇女常常将石榴花朵和果皮捣成红色的汁液来染布,做成红裙。这一风俗,明朝诗人徐渭的《燕京五月歌》里便有记载:“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与女儿染红裙。”
  连日下雨,去医院看望病人。不大的一间病房里挤满了人,几个病人躺在窄窄的病床上默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更多的是陪护病人的家属和前来探望的亲戚。大家少有言语,脸上都笼罩着密密的愁云,压抑而沉重。从病房出来后,眼前浮现的仍是病房的情景,顿觉人生充满无奈和幻灭。
  无意间一抬头,一棵开满繁花的石榴树闯进了我的视野。它长在医院后门旁的草坪里,彼时已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叶的绿,花的红,更加醒目。刹那间,我想到韩愈那句“五月榴花照眼明”的诗来,随即,心中的阴霾也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