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纠纷护安宁 院坝议事促和谐

——镇巴县凝聚各方力量促基层治理

2025年07月02日 法治 文章字数:1427 文章浏览数:

通讯员 谢晶晶


  6月12日,镇巴县渔渡镇永久村的王大娘在自家房前晾晒着豆角,望着被重新确权的山林,她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这起曾让两家人争执半个月的山林权属纠纷,从镇村调解员上门到双方握手言和,仅用了一周时间。
  在镇巴县,这样的矛盾化解加速度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常态——当矛盾纠纷“红黄蓝”三色分级机制精准界定纠纷缓急,四方联动的调解力量即刻响应集结,曾经反复扯皮的邻里矛盾,在田埂边、院坝里,悄然化作握手言和的笑颜。
  近年来,镇巴县锚定“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基层治理目标,将综治工作融入乡村振兴、社会发展的血脉,从化解邻里纠纷到解决信访难题,从健全矛盾排查机制到壮大专业调解队伍,从隐患排查整治到源头风险防控,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举措,绘就了一幅平安和谐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矛盾化解加速度


  该县深入推行矛盾纠纷“红黄蓝”三色分级管理机制,给矛盾纠纷贴上精准的身份标签,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动态跟踪与重点管控;同时,建立县级领导包案督导、责任部门牵头落实、政法部门专业指导、镇村两级兜底处置的四方联动机制,推动形成矛盾纠纷排查—研判—交办—督办—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自该机制运行以来,该县累计摸排矛盾纠纷509件,化解504件,化解率达99%。
  该县探索建立院坝议事会机制,县级领导牵头,组织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基层干部、乡贤群众围坐院坝,以拉家常的方式讲政策、听诉求、解难题。针对城区“三无”小区管理顽疾,坚持大家事、大家议、大家管,通过院坝议事会凝聚群众共识,创新推行社区代管+居民自治+企业联建模式,短短两个月内,县城145个小区全部实现有组织管理、有安全防范、有清洁服务的“三有保障”。
  

风险隐患早防控


  该县以县镇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为抓手,整合司法、信访、公安、检察等部门资源,构建起情报搜集、研判预警、分流交办、联动处置、跟踪反馈的“五位一体”工作体系,通过建立镇、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巡调和周研判、月调度机制,打造镇村排查+行业排查+专项排查立体化平安网络,形成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联合调处、合力攻坚的快速响应体系,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困难在一线解决。自县镇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8个行业部门已入驻县综治中心,受理登记各类问题111件143人,组织召开联席会议3次,发出风险提示函4份,推动3起复杂纠纷快速化解。
  2024年12月,镇巴县检察院干警在走访中发现,该县传统酒品“苞谷烧”历史悠久,但生产经营“苞谷烧”的小作坊分布零散且监管难度大。检察干警随即开展调查核实,发现20家白酒小作坊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县检察院立即向市场监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开展全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集中整治行动,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普法宣传月月有


  该县打造线上+线下的普法矩阵,线上发挥政法新媒体矩阵和村民网格微信群作用,发布反诈短剧、案例、平安建设小知识等内容,通过村民网格微信群及时送达惠民政策、精准滴灌法律法规,实现法治主题活动月月有、正面宣传天天见;线下开展法律赶大集、法治夜校等活动,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226名,成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29个,落实村(社区)法律顾问185人,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1021人,整合人民调解员、法律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力量,组建100余支普法小分队,活跃在企业、学校、社区和田间地头。
  今年以来,镇巴县通过设立流动普法站、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制作普法短视频等形式,累计提供法律咨询8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份,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型向法治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