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源村以“山水文章”做强生态产业

2025年07月02日 县区亮点之多彩汉源 文章字数:1618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通讯员 郑小兵)位于汉江源头的宁强县汉源街道汉水源村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做好“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四道题,构建绿水青山护盾,提升宜居宜游颜值,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丰富和美乡村内涵,实现了生态赋能、产景互动、宜居宜游、业兴民富,让全体村民真切感受到身在汉江源头的光荣与幸福。
  “生态+保护”,构建青山绿水护盾。汉水源村健全长效治理实施河(湖)长、林长、路长、片长、警长“五长”共治机制,成立村护水队、护林队、护路队、保洁队、治安队,分段分片划定责任区,设岗领责,切实保护好汉江源头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村上充分发挥湿地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借助汉江源国家4A景区引流优势,沿源头流域打造汉水源头景区、马家河垭口、汉水源入口、古城滩等景观节点10余处,打造独具特色的“一源一河”湿地景观,形成了玉带河美丽田园风景带。
  “生态+旅游”,提升宜居宜游颜值。汉水源村不断挖掘汉水源自然涵养价值,探索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三千里汉江发源地”靓丽第一村。新建院落花墙1300米、花池280个,村道沿线栽植芍药等花草39.24亩,形成了门前纳凉、院前赏花的独特风景,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以汉江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将村庄以景区标准来规划打造,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汉江源头景区大门、8.9公里旅游道路、1878米旅游观光步行道、“云汉”“飞虹”“清爱”三座景观桥及24处休憩观景平台,全村243户农户修建联户道路12.15公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效果显著。
  “生态+产业”,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汉水源村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坚持示范引领,强力发展一、三产业,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突出茶、药、果、蜂等产业集群打造,规划建设万亩生态茶园、千亩道地药园、百亩时令果园,重点发展茶叶、淫羊藿、五味子、枇杷、核桃、猕猴桃、中蜂养殖等产业,努力实现“户均一万菌,当年交好运;户均二亩茶,富民‘没麻达’;户均三亩树(银杏),两年能致富;户均十箱蜂,增收轻轻松;户均五亩果,生活越过越红火”。村上引进汉羌园农业开发公司发展茶园1000亩;在马家河投资1000万元对11家农户闲置房屋进行包装改造,建成汉水谣民宿项目,建设精品民宿18间3300平方米,预计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收入100余万元。
  凭借汉江源头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文化品牌价值,先后打造了湿地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千万工程”实践基地、“羌州九月”桂花红茶生产种植基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景观小品+精品民宿”“实物展示+科普基地”“乡村旅游+田园体验”“休闲康养+生态酒店”等载体,吸引游客研学、旅居、康养,让游客畅游山水楼榭、探访森林田野,感受微风阳光、体验美食之旅,共享自然之美、健康之美、生活之美。
  “生态+文化”,丰富和美乡村内涵。汉水源村辖域内源头文化独一无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风情载体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村上在发掘和保护汉水源头生态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精心打造“汉水故事”展厅,对源头保护、治理进行展示和传承;维护修缮“汉江源头第一家”张邦贵老宅,对老人默默保护源头青山绿水的事迹和精神进行展览宣传,将呵护“汉水生命之源”的护源精神发扬传承,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付诸实践,让群众感受到身在汉江源头的光荣和幸福。
  深入挖掘源头文化相关的文物、非遗、美食等元素,开展文旅转化应用,激活源头文创产品和“美景+美食”发展动能,在“汉水故事”展厅集中展示生态保护和各类珍稀动植物标本,打造汉水源头生态文化研学热门观光点。同时,利用源头群众自建房屋发展庭院经济,布局烧烤聚、坝坝茶、鼎锅宴、农家酒坊等汉水民俗业态,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汉水源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做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以执着的信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双手呵护一抹绿意,用真心守护一湾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