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织锦绣 粮仓筑根基
——南郑区保障粮食安全实践观察
记者 邱洋
夏日的骄阳洒在汉山南麓,南郑区连片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绿浪。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场守护“天汉粮仓”的生动实践正在展开——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从分散经营到集约管理,乡村振兴的智慧在这里落地生根。
农业之变:机械化托起“金饭碗”
在该区汉山街道办草堰村,工厂化育秧生产线正吐出嫩绿的秧苗,现代化农机具在田间穿梭。“过去零散种植效益低,现在集约经营每亩增产200斤,这就是我们端牢饭碗的底气。”草堰村党支部书记李双喜站在田埂上指着连片稻田说。
通过整合流转撂荒土地,草堰村用860亩耕地交出了一份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双赢的答卷——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182万元,群众分红13万元。机械化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自家育秧每亩90元,现在只要60元;机栽比人工省250元,加上无人机打药又能省30元。”李双喜细算着账。
从工厂化育秧到机械化种植,从烘干仓储到精米加工,合作社投资建设的育秧生产线和机械化托管形成的服务体系,不仅让本村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托管,还能为周边镇村提供年5000亩托管服务。
“大米银行”的创新既解决了储粮难题,又通过统一加工提升了附加值。320户村民以500亩地入股,用“粮卡”存储余粮、兑换新米,亩均可得500元现金加100斤大米,闲置林地出租还能创收5万元。这种资源整合模式,让曾经零散的土地真正变成了“金饭碗”。
智能化生产设备的运用实现了农民种田成本每亩降低约300元,合作社每年可增收70余万元。今年,草堰村正朝着育秧3600亩、托管4200亩的目标稳步迈进。
耕地之基:高标准打造“高产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正书写着“藏粮于地”的新答卷。
走进阳春镇安坎村的高标准农田,只见U型水渠中清流潺潺,硬化的机耕路上农用车往来穿梭。安坎村党支部副书记崔建平告诉记者:“过去这些地块高低不平,浇不上水,现在渠通路畅,农机都能开到田里。”
近年来,安坎村通过“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建设,让500多亩“望天田”变身“高产田”。新建U型渠7000余米、机耕路2000余米、机井3眼,唤醒20多亩撂荒地。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难题,更显著提升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配合土壤改良项目,耕地质量大幅提升。这种“藏粮于地”的实践,让粮食亩产提升15%的同时,每亩综合生产成本下降了近300元。
同时,村里成立的农机合作社配备了12台套现代化设备,不仅服务本村,还为周边农户提供托管服务,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当前,安坎村正延伸产业链条,筹建中的稻米加工车间预计可实现增值30%。依托“产加销”一体化模式,使每亩耕地综合效益提升500元以上。
科技之力:智能化筑牢“安全线”
午餐时分,金正米业加工的大米被摆上全市100多所学校的餐桌,严格的质量把控守护着学生们的食品安全防线。
走进阳春镇金正米业,4万吨自动精米生产线的轰鸣声奏响着粮食安全的进行曲。
在占地2万平方米的厂区内,标准化低温储备库与立筒仓组成的万吨级储粮体系格外醒目。2020年被认定为市级应急储备单位以来,企业常年保持1500吨应急大米储备,相当于汉中市区7天的口粮需求量。“我们的烘干塔每天能处理100吨潮粮,6千吨低温库采用氮气保鲜技术,确保储备粮品质如新。”生产运营部负责人指着智能化粮情监测系统介绍。
食品安全防线建立在严苛的质量管控上。从原粮入仓的农残检测,到加工过程的在线色选,再到成品出厂前的微生物检验,每袋大米都带着11项检测数据走向市场,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企业连续13年保持食品安全零事故纪录。
企业的社会担当延伸至产业链上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金正米业与周边乡镇签订2万亩优质稻订单,统一提供谷种和技术指导,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村民老李算过账:“跟着金正米业种优质水稻,亩产增加100公斤,去年光种稻就多赚了8000元。”这种互利机制既保障了优质粮源,又带动3000余农户实现增收。
在这个稻香四溢的夏天,金正米业用行动诠释着“百姓粮仓”的深刻内涵——既要在寻常日子端稳饭碗,更要在关键时刻扛起责任。
暮色渐浓,汉江两岸的稻田泛起粼粼波光。通过“高标准农田+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的三重保障,全区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农民种粮收益增长明显。在这片播种希望的土地上,新时代“粮安天下”的答卷正在书写——既要仓廪实,更要根基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