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宛玉:掐丝珐琅里的时光守艺人

2025年07月04日 家庭 文章字数:1308 文章浏览数:

记者 何娜

开栏语

  巧手织梦,非遗生辉。汉台区妇联携手巧娘协会打造的“礼遇汉台·木兰姐姐”非遗手工融合店,汇聚了20余位非遗传承人与民间手艺人。她们以指尖技艺传承文化,用匠心巧思助力增收。即日起,本报开设“匠心巧娘”专栏,带您一起走进她们的锦绣世界,看一双巧手如何编织文化密码,观一件作品怎样诉说乡村振兴故事,感受“她力量”在非遗传承路上的温暖与坚韧。

  6月30日,夏日斜阳洒进汉台区七里街道烈火社区的一间工作间。54岁的喻宛玉专注地俯身于木质工作台前,手中镊子稳稳夹着一根0.3毫米的镀金丝,在洁白底胎上细致勾勒汉中油菜花观景点的轮廓。金丝与胎体轻触,发出细碎清脆的声响,仿佛时光在指尖呢喃。
  作为该区“掐丝珐琅”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喻宛玉与这项起源于明清时期的传统工艺结缘已久。“记得小时候看妈妈织毛衣、做针线,那些普通的毛线和布料在她手里仿佛有了灵性,轻轻一绕就是花瓣,巧妙一转便成花蕊。”回忆起初见手工制作的场景,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2005年,她在网络上看到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好阳创作的《盛世长安》等作品,那些流光溢彩的图案,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自此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就此悄然萌芽。
  这份“对话”在2016年喻宛玉退休后,转化为实际行动。她拜入刘好阳门下,从基础的描图、转印、掐丝、点蓝学起,每一个步骤都潜心钻研。尽管这门技艺入门不算难,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时间投入。当她第一次用自制的金丝完成整幅作品时,师傅的一番话让她终生难忘:“记住,掐丝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与祖先对话的底气。”

  在汉南书院非遗展现场,喻宛玉向孩子们展示掐丝珐琅技艺。 记者 何娜 摄

  随着该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喻宛玉开始尝试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她将大型器物的掐丝工艺微缩到戒指、耳环、胸针、书签等小物件上,在图案设计中融入望江楼等地域文化元素。“女儿特别喜欢这些饰品,总说‘老手艺也能这么时髦’。”更让她欣慰的是,工作间陆续迎来了两位00后学徒,年轻女孩形容她的掐丝动作“像是在用金丝织毛衣,特别治愈”。

  在市文化馆“指尖技艺”掐丝珐琅培训班上,喻宛玉与学员们以金丝为笔,共绘非遗之美。 (受访者供图)

  如今,喻宛玉的工作间已小有名气。她带领团队开发的油菜花系列饰品在“礼遇汉台·木兰姐姐”非遗手工融合店广受欢迎,“巧娘课堂”里也能看到母女俩共同学习的温馨场景。“上个月有位妈妈带着女儿来上课,小女孩举着自己做的海浪图案作品,眼里透着灵气。我看着就觉得这孩子很有天赋,咱们非遗传承也是后继有人了。”喻宛玉笑着说。
  暮色渐沉,工作间的灯光温暖而明亮。喻宛玉轻轻拂去新完成的油菜花观景点胎体上的细屑,金丝在光影中流转着柔和的光泽。随后,她执起点蓝专用的小铲,蘸取黄、蓝、白等色釉料逐层晕染,通过色彩叠加呈现出最终图案。完成后,她用淋膜液固定图案,最后以AB胶封层保护。“曾经以为传承就是恪守古法,现在才懂得,真正的传承是让老手艺活在当下——它可以化作年轻人佩戴的饰品,可以成为孩子书本里的书签,更可以是每一个愿意静下心来,聆听传统声音的人。”
  夜深了,工作间的灯依然亮着。喻宛玉打开新的胎体,镊子尖的金丝再次轻触胎面。这一次,响起的不仅是时光的絮语,还有传统与未来交织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