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家心脏康复门诊开诊

破解静养误区 重塑“活力心脏”

2025年07月04日 家庭 文章字数:997 文章浏览数:

记者 司霜


  “心梗后还能运动吗?”“手术后怎么吃才科学?”“以后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吗?”……这些萦绕在众多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属心头的疑问,如今在市人民医院找到了专业的系统解答。日前,我市首家心脏康复门诊在该院正式开诊,标志着我市心血管疾病“预防—急救—治疗—康复”一体化防治体系的关键闭环最终完善,为心脏健康筑起了全程守护的新防线。
  走进明亮整洁的心脏康复门诊,专业氛围浓厚,这里配备了全市领先的心脏康复中心标准设备。患者在心肺运动测试仪上接受检测,仪器精准捕捉着每一次心跳与呼吸的协作;六分钟步行试验区内,医护人员细心记录着患者耐力的点滴进步。这些先进设备为精准康复提供了坚实支撑。
  然而,对于心脏术后康复,许多人仍固守“静养”观念,甚至认为应长期卧床。对此,心脏康复门诊负责人、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燕纠正:“长期静养反而容易出现心肺功能下降、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及血栓等健康问题。”她强调,罹患冠心病或接受心脏手术后,患者应减少被动静养,积极主动地进行心脏康复“锻炼”。
  当然,心脏康复远不止运动训练。张燕解释,心脏康复是一个多维度协同干预的过程。它综合运用康复评估、个体化运动训练、科学的营养与生活方式指导、规范的用药管理、定期指标监测以及系统的健康教育等多种手段,帮助患者在身体机能、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上达到最佳状态,从而稳定甚至逆转病情,有效降低疾病再发风险和致残率。
  值得注意的是,心脏康复的受益人群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经历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外科手术等重大心脏事件、亟需专业康复指导的患者,那些存在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也能通过早期干预,纠正不良习惯,有效防控疾病发生。
  在诊室内,一位正在进行心肺运动测试的52岁中年男士分享了亲身经历。作为一名脑力劳动者,他突发急性心梗后紧急接受了冠脉支架手术,术后因心室壁瘤和血栓形成,活动一度严重受限。“今年在心脏康复团队介入后,通过精细的药物调整、个性化的饮食管理、量身定制的渐进式运动方案,我从卧床状态逐步恢复到能自由活动,如今已重返工作岗位,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他的重生故事,是精准康复成效的生动例证。
  “服务好现有患者,力争建成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张燕表示,将不断壮大专业队伍、提升技术水平,让更专业、更规范的心脏康复服务惠及我市及周边地区更多的心脏病患者,真正为他们的生命健康和幸福生活保驾护航,点亮每一颗渴望回归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