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兴州古蜀道(七)

2025年07月04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377 文章浏览数:

周吉灵


(七)郭公神道的兴衰

  郭公神道,为明代广元朝天峡经略阳县达徽县的道路,由御史郭庄组织修建,在略阳县又称老爷岭路。
  清末民国时期,此道自略阳县城始经吴家营、干水磨、磨坝、枸林驿、铁厂子、烟洞沟、大八渡山、大梁子老爷岭、麻柳塘、小八渡山、马莲垭、封家坝、白水江到大石碑一百一十里。从白水江镇到长举、虞关翻越铁山到徽县七十七里,是秦蜀交流主干道。因徽县段翻山越岭,略阳段相对平缓,民间有“宁走略阳一百一,不走徽县七十七”之说。
  此路开通于宋代,后因战争,路断人稀。明代御史郭庄曾对其进行过一次大修,为纪念郭御史修路的善举,后人将其所修道路称为郭公神道。略阳县白水江镇封家坝村麻柳塘至大梁子老爷岭沿途有保留完好的凿石台阶、青石板路、骡马店铺遗迹及大量碑刻。
  郭公神道较为平坦,路面多用石板和条石平铺而成,逢崖多有凿石踏步台阶,土路宽九尺九寸,石路宽六尺六寸,商旅驮队晴雨天都能顺畅通行。因此被称作明清时期秦陇蜀之间德政之路。
  《略阳县·道路志》载“小八渡山在北一百五十里。人行石碥,仄路崎岖。其南麓麻柳塘。大八渡山在北七十里。壁立陡险,林溪交萃,中间一线之路。山阳曰烟洞沟;山阴曰大横渠。容一骑,盘旋而上。南巅建关帝庙,北巅结茅店,数椽中通。石梁一二里,东西巨壑,幽崖深畿,千仞要害之区以北为首。北十五里至吴家营,折西二十三里至红花寺,十里枸林驿,十里黑楼房,十二里铁厂子,二十五里大八渡山,至大横渠十里,麻柳塘十里,小八渡山五里,渡白水江十五里大石碑,交徽县打火店界,为赴徽大路……东北达虞关,西北至大石碑,路皆陡险。七十里抵徽县,又九十里抵两当,又八十里抵凤县。古栈道遗迹多在略、徽、两当。
  郭公神道制高点是大八渡山梁老爷岭,岭上有一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关帝庙,俗称老爷庙,是寄托当地百姓和行旅者祈求风调雨顺、路途平安的精神之所。山下的枸林驿,为南来北往中途住宿吃饭歇息的公务接待驿站。距枸林驿约一里的磨坝古街则是民国末期商旅休整交易之处,饭馆、茶楼、酒肆、药铺、当铺、染坊林立,也是略阳县境内茶马古道上较为繁华的中转点。
  据刻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老爷岭关帝庙清查常熟地碑记》和《重修关帝庙神像碑记》载:“盖闻邑治北七十余里许有高峰名曰八渡山,其境上通秦郡,下达川帮。自明代仕人郭老大人,职居御史,原藉徽邑人也,路经此山,忽闻武圣帝君显应,故发心与帝而建庙,特修路以通商。庙创峻岭,路通徽略”。两通石碑现存于略阳县老爷岭关帝庙内。
  《徽县志·人物志》载:“郭庄,字还一,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徽州人,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以庶吉士授御史。隆庆五年(1571),巡案四川,又凿通蜀道朝天峡,至今称便。蜀人感德,图像祀之。后提学江南学政,督学吴中,除纤巧,崇醇雅,士风翕变”。《徽县志·疆域志》又载:“郭御史墓,在城西十里陡头坡”。
  此次考察,但见古道沿线荒草覆路,非常艰难。之前,我曾经多次探访过此道,后又查阅多种史料,得知郭公神道从南宋因抗金需要由官方开通后一直没有中断,沿途遗留有吴玠、吴璘抗金的吴家营、石门梁、古江镇航运码头等历史遗迹,还有7通明清修路碑,足以印证郭公神道昔日的辉煌。民国秦陇茶马贸易、民间交流、军事调动均以此道为主。1936年红军进驻时,曾经派侦察部队沿路向略阳县城进军,在铁厂子安湾开展了一次接触战。随后地下党也沿此路在略阳县建立了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