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纪事(下)

2025年07月04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2232 文章浏览数:

马世明


  据记载,宋代汉中城西北城墙上曾建有一座高兴亭。陆游在南宋乾道八年春(1172)应召由夔州来汉中,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幕僚,任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乾道五年(1169),四川宣抚司的办公机关由益昌(今四川广元市)移至兴元府(今古汉台及周边)。陆游与同僚在军务闲暇之际多次在高兴亭上品茗、饮酒、吟诗、论势,曾作《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抒发情怀,词曰:“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据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陆游汉中诗词选》统计,陆游歌咏汉中和反映从军生活的诗词有158首,其中诗148首,词10首。如《南郑马上作》写道:“南郑春残信马行,通都气象尚峥嵘。”在《归次汉中境上》写道:“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蹋梁州。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在《先主庙次唐贞元中张俨诗韵》写道:“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陆游于三月抵南郑,十一月离南郑赴成都,其间只有8个月时间,但诗人对汉中充满赞美眷恋之情。
  汉中物产丰饶,明朝万历年间被选为瑞王朱常浩府第之处。汉中市北大街莲花池公园门前有一石碑,碑上镌刻着“明瑞王府花园遗址”。据史志记载,明瑞王府开始修建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明史·诸王传五》记载瑞王朱常浩“天启七年(1627)之藩汉中”。由此可见从始建到之藩汉中,瑞王府修建了二十六年之久。明朝历代皇帝对藩王的赏赐都非常丰厚。谈迁的《国榷》卷八十八载:“瑞王、惠王、桂王之国,各赐马百匹。”《明史·食货志一》说:“熹宗时,桂、惠、瑞三王及遂平、宁德二公主庄田,动以万计”。《顺治汉中府志》卷二曰:“郡城,创设瑞府,因拓展城基,自旧城东北角楼抵城西,并城根、马道及城河、外坎,共展出一百一十丈。旧城周九里三分,今为十里三分。”因瑞王府的修建向北拓展了汉中城墙。谈迁的《国榷》卷八十七记载:“天启七年九月丙子,瑞王府成,督工汉中工部郎中王惟先入朝,奏颂厂臣。”《续修汉南郡志》卷三十二载:“瑞王府在郡城西北,府制阔大”。鼎盛之时的瑞王府占地约为汉中城的四分之一,非常宏伟、豪华、壮观。朱常浩到封地汉中后,汉中府除了上缴朝廷的税外,再加课盐税等多种名目的税供瑞王支配。朱常浩的藩王府中还豢养了大量属官。严如煜主修的《汉南续修郡志》卷三十二载:“瑞王府官属有左右长史、典簿、审理正、典膳正、奉祠正、典乐、典宝正、纪善、良医正、典仪正副、伴读、教授、引礼、舍人、工正、广盈、库大纪等官,其姓名无可考,庙碑中尚存一二。”
  笃信神佛的瑞王到汉中后在城内修建了许多庙宇。《明史·瑞王传》说:“常浩在宫中,衣服礼秩降等,好佛不近女色。”《汉南续修郡志》卷十五说:“及王就藩国朝夕礼佛,不亲藩政。”据严如煜主修的《汉南续修郡志》卷三十二所引用的佚文记载:“文庙、城隍庙、五云宫、睡佛庵、吕祖庙,皆瑞王时修。”因汉中设瑞王府,汉中的军事机构也不断升级。原先汉中只设卫所,据冯达道主修的顺治《汉中府志》卷四记载:“崇祯间,因瑞藩改设游击。”因为陕西流民造反情况严重,“崇祯十一年,改游击,设为副将。”崇祯十四年,又将汉中游击将军职衔改为总兵。明亡之后,壮丽恢宏的瑞王府很快成为一片瓦砾场。据清初诗人王士祯的《蜀道驿程记》记载:“汉中府有故明瑞王宫,……今瓦砾满目,惟存后殿一区,改兴元书院。……有亭榭四、五,桂花渐落……有羝羊伏草中,惊人而起。”其所作《故宫曲》写道:“往日朱门帝子家,柴车一去即天涯。平台宾客今何在?零落小山丛桂花。”
  汉中古城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也是商贾云集的重要枢纽城市,文化璀璨与经济繁盛相映成辉。《宋史·食货记》所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这便是始于唐,盛于两宋,延至明清的“茶马互市”。据史志记载,仅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汉中收购茶叶便达400万千克。加之荆襄四川涌来的茶叶,形成规模巨大的茶叶市场。胡汉商贩云集汉中,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客栈、酒楼、茶肆林立,商幡招展,贿货山积。每年税收高达426460贯,成为与国都开封及成都并列的税收大城市之一。
  到宋哲宗时,汉中茶叶除供西夏、吐蕃等游牧民族之外,还远销或转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汉中茶业一直兴旺至明清。当时的汉中“虽繁华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都会也。”此外,唐末以来,汉水和嘉陵江漕运兴起,民间商贸航运也异常活跃,物资、粮食、税赋由多地转运汉中,再由朝廷从汉中分转他地。据中国航运史记载,汉水干流通航里程达一千五百余里,在两宋时期,汉中逐步发展成制造战船、教练水军的重要基地,并一度成为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之一,茶马及商事十分繁荣。
  因漕运兴起,汉江沿岸渡口、码头林立。“南郑东行十八里,为十八里铺,为汉中至下游行舟第一泊处,故商事较盛。”此外,古城边还有过街楼、南郑桃园子等三大码头和下水渡、龙岗渡、龙江渡等著名渡口。
  到清同治时期,汉中城内划为十坊,城外四关街道分别称为北关、南关、西关、东关,加上塔儿巷,并称城外五坊。为保护府城安全和东关繁荣的商业,在东关又围建“土城”城墙,并与府城相连,引山河水入壕。《续修南郑县志》载:“汉中人民丛居,城廓岿然,树表分道,列为市廛,四通八达,路区相连,虽盛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都会。”此时的东关商业十分繁荣,城内各类专业街铺林立,如钉子街、碗铺街、管子(毛笔)街、伞铺街、皮坊街等,批发、零售交易繁忙。
  汉中建城历史悠久,遗留下诸多遗址,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好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