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棚藏“智慧” 田间结出“致富果”
记者 高思懿 文/图
“嘀—温度28℃,湿度77%,正在启动喷雾系统。”走进略阳县兴州街道牌坊坝村设施蔬菜基地,25座银灰色温室大棚在青山环抱中整齐列队,宛如镶嵌在绿野间的“科技明珠”。
棚内,红彤彤的西红柿压弯枝丫,紫盈盈的茄子挂满藤蔓,鲜嫩欲滴的辣椒随风轻晃,农户们戴着草帽穿梭其中,熟练地将刚采摘的蔬菜分拣装箱,丰收的喜悦溢满田间地头。 两名就近务工的村民在温室茄子种植区,手持菜篮,穿梭于绿叶间采收茄子。
这满眼的丰收,得从基地那座800平米的育苗棚说起。别看它不起眼,里头藏着让蔬菜“乖乖长”的秘密武器,物联网设备像不知疲倦的哨兵,24小时盯着温湿度、光照,传感器化身“顺风耳”,把棚里的情况实时传给控制中心,调通风、开喷淋,给幼苗们打造“恒温恒湿的小天堂”。
“以前种菜靠老经验,天旱了慌着浇水,天冷了急着盖膜,苗儿说死就死。”技术员蹲在育苗盘旁,指着嫩绿的菜苗笑得开怀,“现在全靠数据‘指挥’,每株苗都有‘私人定制’的生长计划,成活率噌地涨了40%,这苗儿壮得能掐出水!” 智能温室育苗区,整齐排列着育苗盘,嫩绿幼苗破土而出。
更新鲜的是棚里的“新住户”:羽衣甘蓝卷着蕾丝边的叶子,像给土地铺了层绿花边;红黄相间的观赏朝天椒串成小灯笼,近10个从山东寿光引进的特色蔬菜品种在此扎根。
“我们正对这些‘新成员’进行本地化培育和优化,通过本土化改良,让它们适应略阳水土,未来计划在全村推广种植,让‘稀罕菜’变成‘致富菜’。”负责人马莉芳介绍。
如今的大棚不光产菜,还成了城里人眼里的“宝藏打卡地”。每到周末,这儿就变身为热闹的“田园乐园”,游客们挎着竹篮体验采摘乐趣,品尝现摘现做的农家菜肴;亲子研学团穿梭在蔬菜长廊,“周末带孩子来采摘的游客特别多,新鲜蔬菜根本供不应求。”正在打包蔬菜的村民宁元坤笑着说。
产业红火,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150亩流转土地让农户每年稳收租金,多个就业岗位摆在眼前,“以前扛着行李外出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娃。现在天天在家门口挣钱,既能管娃又能学技术,这日子美得很!”正在分拣番茄的宁元坤把一串串色彩斑斓的番茄摆得整整齐齐,眼角的笑纹里都是满足。
马莉芳站在大棚边,望着远处正在平整的土地盘算着:“今年产量能超50吨,产值破500万没问题!下一步基地将延伸建设果蔬干加工、冷链仓储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同时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村民种植特色蔬菜,让小蔬菜成为强村富民的大产业。”
夕阳西下,满载新鲜蔬菜的冷链车驶出基地。大棚里,村民们忙着为次日订单备货,欢声笑语中,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