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教育察实情 四下基层解民忧
——镇巴县以作风之变为基层赋能
通讯员 冯丹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镇巴县坚持开门搞教育、下沉察民情、精准解难题,将“学、查、改”一体推进,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该县把学习教育课堂延伸至基层一线,广泛倾听群众呼声,着力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建成20个“暖心驿站”,54项高频事项“就地办、异地办”,清淤疏浚沟渠32公里,群众就医购药刷脸快捷支付“零接触,秒完成”等为民办实事事项。累计解决基层问题452个,政务服务“三率”居全市前列,以务实举措转作风、惠民生,为县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开门纳谏察实情,下沉一线找痛点
“调研不是走过场。我们要求干部带着问题下去,更要带着‘问题’回来。”县委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班负责人强调。
正是在这样高频次、深度的基层走访过程中,精准捕捉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外卖员、快递员普遍面临的“门难进、车难停、楼难找”的“三难”痛点。群众的“吐槽点”精准转化为工作的“发力点”。
为了听真话、察实情,镇巴县力戒“关门学习”,坚持开门搞教育。县级领导带头下沉调研286人次,科级干部下沉949人次。畅通民意渠道,广泛征集意见建议497条,组织10名“一把手”公开亮承诺。深化“四下基层”,建立“12345”工单闭环管理,强化节假日值班响应。
精准施策解难题,爱心驿站传真情
针对“三难”精准发力,镇巴县创新盘活20个小区的闲置门房、角落空间,短时间内高效建成20个标准化“暖心驿站”。通过提供专属车位40个、共享充电桩20个、配备空调饮水机的休息区20处,驿站成为解决骑手“充电慌”、“歇脚难”的暖心港湾。“这驿站名儿起得真对,心是暖的!”快递员张洪伟说到:“最大的变化是效率高了,心情也好了。这驿站,是对我们的‘看见’和尊重。”“暖心驿站”的建设,正是镇巴县将调研发现的“真问题”转化为纾困解忧“真成效”的生动体现。
作风转变常态化,民生实事见真章
通过开门纳谏和深入调研,全县各级干部累计征集涉及民生、发展等领域的意见建议497条,梳理出突出问题452个。在此基础上,确定了8项县级重点民生事项,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制度化、常态化。
在持续优化服务方面,推行“一网通办”,54项高频事项“就地办、异地办”;首创“VR全景+政务服务”模式,窗口办件1.13万件满意率100%;医疗领域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等便民服务。
作风转变惠及全域,完成新建改造雨污管网28.41公里,新增停车位4781个,发放创业贷款1937万元,技能培训1919人次,开展镇村医生培训6期300余人次,派驻专家驻点帮扶,开展巡回义诊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基层治理成效显著,发动2.1万人次整治人居环境,滥办酒席现象同比下降62%。
长效机制固成果,服务持续再优化
镇巴县坚持需求导向,推动服务迭代升级,“暖心驿站”计划增配微波炉、雨具等设施,并向更多小区推广。同时,通过“四下基层”将听到的需求,一件件、一年年落实好。
该县通过“开门教育”汇集真民意,依靠“四下基层”发现真问题,最终以“暖心驿站”等务实举措回应真需求。县级领导开展调研286人次,解决问题251个;科级干部调研949人次,解决问题201个;452个问题、8项实事……这组数字,丈量着干部深入基层的足迹,刻录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在基层生根的深度与温度。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攀升的“幸福指数”和“满意指数”,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作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