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夏天
2025年07月08日 副刊
文章字数:1229
文章浏览数:
梁红梅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已37年。可我总会想起1984年,那个有母亲陪伴的夏天。
那是1984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母亲带着我和姐姐乘坐拖拉机至洛车乡,再乘船到虎让乡,最后又坐了半个小时的拖拉机才抵达堡子镇姑婆家。
故乡石桥镇距离堡子镇不过70多公里,但在那个交通不便捷的年代,一路舟车辗转,让人感觉跨越了千山万水。
堡子镇在四川达川区西北部,是一座建在山顶的小镇。小镇风景如画,错落有致的房屋像是大自然的点睛之笔,与山林、梯田、云雾融为一体。在小镇,时光仿佛被温柔地拉长,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宁静与悠然。第三天,母亲将我和姐姐安顿好,便回了工作的地方,我和姐姐再次成为留守儿童。直到两年后的夏天,母亲回到我们身边。
因为母亲的陪伴,1986年的夏天,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铺满了我的记忆长廊,温馨而惬意。
我们母女三人借住在姑婆家空闲的小楼里。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唤醒沉睡的大地时,我便挽着母亲的手,陪她在菜农的摊位前,和卖菜的阿姨讨价还价,仔细挑选那些带着露珠的青菜,然后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家,看母亲在阳光里为我们做一碗简单而美味的面条。
傍晚,当夕阳将天空染成绚丽的橙红色,映照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便陪着母亲,看远处的山峦被夕阳的余晖勾勒出金色的轮廓。
夜晚,当小镇的灯光渐渐亮起,星星点点的光与天上的星辰遥相呼应,宛如银河坠落人间。我们坐在阳台上纳凉,耳边传来蛐蛐动听的歌声,眼里满是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流光。我们会仰望满天繁星,猜想哪颗星星是父亲。于是,我们学会了在孤独中坚强,在思念中成长。
小镇虽美,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和母亲一起走进山野挖野地瓜的日子。
忙完家务,辅导我写完暑假作业后,母亲就带着我和姐姐走进山野去挖野地瓜,一方面是补充我们身体里缺少的维生素,另一方面是用大自然的美治愈生活的苦。
母亲带我们来到小楼对面的那片荒芜的山坡,别看山坡上杂草丛生,却隐藏着许多惊喜哩。
母亲告诉我和姐姐,她打听到这片山坡长满了香甜的野地瓜。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经济都拮据,人们习惯了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能够吃饱饭已是天大的幸福,哪还有钱奢侈地购买水果,更何况是我们家呢。
母亲弯着腰,在坡地上细细地搜寻野地瓜的踪迹,姐姐提着竹篮跟在她身后,我好奇地四处张望。
“这儿有一窝。”母亲忽然蹲下身,声音里带着欣喜。我赶紧凑过去,只见她熟练地拨开杂草,露出几颗圆滚滚酷似无花果的紫红色野地瓜。她的手指在泥土里,却灵巧得像在绣花,轻轻一抠,就把野地瓜完整地挖了出来。母亲用手绢擦净野地瓜上的泥土,递给我,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清新、酸甜的味道瞬间在舌尖化开,仿佛整个夏天的阳光都浓缩在了这颗小小的野地瓜里。
经过几个小时的劳作,竹篮渐渐满了,母亲直起腰,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在坡地上。她望着远处的山峦,轻声说:“你外婆以前也常带我去山里挖野地瓜。”
回家的路上,母亲走在前头,竹篮在她臂弯里轻轻摇晃。暮色中,她的背影和梦里外婆的背影重叠在一起。
好想回到1986年的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