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管养服务的技术手册,也是记录职工冷暖的民情日记,去年,南郑公路段在道班上创新增设党员《驻班服务记事簿》,小小记事簿——
办的是实事 解的是民忧
2025年07月10日 要闻
文章字数:1377
文章浏览数:

通讯员 徐立生 罗凤英
“吴班长,牛脑壳梁路段连续降雨,部分石头和泥土被冲到路上,影响行车安全,请立即带人予以清理。”
“好的,我们正在路上清理水沟,马上过来。”
6月30日,雨雾迷茫的244国道能见度不足100米,市公路局南郑公路段党支部书记、南郑公路段长宁轩冒着大雨,踩着泥泞,沿路巡查国道的安全通行情况,并迅速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喜神坝道班班长吴华。
“去年以来,南郑公路段党支部以21名机关党员结对25名道班职工的‘党员包班’创新机制,打破了一线道班无党员、模范作用难发挥的困局。同时,在道班上增设党员《驻班服务记事簿》,小小记事簿,既是管养服务的技术手册,也是记录职工冷暖的民情日记。”宁轩告诉笔者。
28分钟,险情一线的“红色接力”
去年汛期下的一场暴雨,为这套机制做了“压力测试”。当时,吴华巡查时,发现排水沟被淤泥堵得严严实实,雨水正顺着山体往路面漫涌。
“过去要跑回道班打电话,再等支援,少说要1小时。现在手机一拍,照片‘叮’一声进了‘隐患闭环治理群’。”在这套机制下,支援队伍仅用28分钟就抵达现场,疏通水道,赶在山洪汇集前就保住了路面。
“包班党员既是咱道工的‘主心骨’,又是‘及时雨’。有党员在,我们心里踏实!”吴华说。
帮扶党员王安正在《驻班服务记事簿》里写下:网格化不是墙上的图,是泥里踩的印;闭环式不是文件里的字,是雨里跑的路。
90分钟,冰雪路上的“暖橙守护”
今年1月的一个凌晨,海拔1750米的244国道降下鹅毛大雪。路上多处背阴坡积雪,急需撒融雪剂。接到电话,该段副段长汪涛一把抓过挂在椅背上的橘红马甲,边套边说:“立即启动除雪预案!老邬,拿融雪剂;小宋,检查铁锹;小王,弄些姜茶装保温桶。”他手里的无人机早已充好了电,这是昨夜驻班时特意备下的科技武器。
“往年摸黑除雪全靠经验,今年有无人机探路,哪厚哪薄一目了然!”不到2小时,滞留的货车车灯次第亮起,司机摇下车窗喊:“谢谢!这雪天路滑,多亏你们来得快。”
汪涛搓了搓冻僵的手,在《驻班服务记事簿》上快速记下:2025年1月12日,K1115—K1120段除雪完成,党员突击队用时90分钟,车辆全部疏通。纸页上的字迹虽被雪水洇开,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晰。
破解困局的“金钥匙”
今年一个春寒料峭的夜里,道工宋明发徘徊再三,对驻班的该段党支部副书记张福涛说:“张书记,我家丫头在西安想休学,这牵扯到娃的前程……”张福涛当即放下手里活,同他在户外聊了半个多小时。“孩子在外不容易,别急着劝,先聊聊食堂饭菜、宿舍暖气。”随后,张福涛掏出记事本写下心理老师电话,“让孩子跟专业老师说说,兴许能解开疙瘩。”后来,《驻班服务记事簿》多了一行字:2025年3月5日,宋明发女儿调整心态,决定继续学业;文大姐反映的菜筐漏底问题已联系厂家更换。职工们说:“党员的记事簿里,记的是工作,更是咱心窝子里的事儿。”
去年,喜神坝道班被市公路局评为安全生产劳动竞赛先进班组。南郑公路段党支部连续两年获得局里“党建工作标准化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党建品牌“驿路南郑 畅行有我”荣获第三届交通运输行业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一年多来,21名党员用21本记事簿,把“为人民服务”写进45.625公里的公路网格,刻进25个道工家庭的烟火日常;一年多来,包班党员解决职工诉求21件,获群众锦旗5面,道班自主排查隐患能力提升85%。《驻班服务记事簿》不仅成了破解一线道班困局的“金钥匙”,更成了新时代基层党建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