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茶人47年的坚守

——绿娇子公司超4.5亿元品牌价值的背后

2025年07月10日 要闻 文章字数:1292 文章浏览数:


 

记者 李弋戈


  “质量在我心中、标准在我脑中、工艺在我手中”,在位于南郑区青树镇的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娇子公司”)厂房里,墙上这三行黄底红字的标语分外醒目。
  创始于1978年,历经三代茶人47年坚守,从16亩老茶园、3台简易设备的作坊式生产经营,到现在坐拥1000亩有机茶园、4000亩生态茶园、3条现代化生产线,2024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认定品牌价值超4.5亿元的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绿娇子公司的经历折射出我市民营企业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
  立夏过后,茶企就过了最忙碌的季节。绿茶生产线“休息”了,传统手工制茶人的时间表再次被填充得满满当当。日前,记者在厂房中看到,该公司副总经理、第三代非遗传承人赵有强正坐在锅边翻炒鲜叶,300℃的锅内,他手指灵活飞舞,翠绿的鲜叶经高温洗礼,逐渐变得柔软,这一制作绿茶的步骤称为杀青。
  “采摘、摊晾、杀青、做形、干燥,绿茶制作的每一步都马虎不得。”赵有强介绍,与机器制茶相比,手工制茶效率较低。熟练工每天只能炒制1.2斤,机器制茶每小时则可以生产50斤。手工制作经过的每一道工序,都有时间的参与,茶的品质更高、香味也更为醇厚,高品质的手工绿茶1斤最高售价可达4000元。
  院内30余个簸箕里,鲜叶正“享受”着日光浴,经过8小时摊晾后就可完成萎凋过程,叶片会自然失水,变得更加柔韧,可塑性增强。赵有强是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精制)技能竞赛三等奖获得者,对于手工制茶的步骤、流程和技术要领,他如数家珍:“红茶萎凋过程会让鲜叶的水分控制在60%至64%之间。有机器可以检测,但制茶人的经验也很重要,看叶片颜色变化、闻气味、摸叶柄柔韧程度都是判断的方法。”
  厂房内的数十个架子上,准备制成白茶的鲜叶正在摊晾。工人们鱼贯而入,有条不紊地将萎凋好的叶片送进揉捻机内,完成从鲜叶到红茶的华丽蜕变。不久前投入近100万元提升改造的红茶生产线迅速运转起来,这条生产线每天可处理鲜叶2000余斤,结合了南方的花果香制作技艺,让红茶的香气和滋味比传统工艺更加丰富,品质和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系列绿茶、白茶、红茶、黄茶、黑毛茶,方便快茶杯,抹茶粉,茶叶挂面……在茶产业衍生品生产加工与手工制茶齐发力下,绿娇子公司发展步伐稳健。赵有强表示,今年公司目前茶叶销售额已突破1000万元,通过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进厂务工等形式,带动周边农户2000余户,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下一步,我们将建设茶文化体验园,把种植、加工、研学、旅游结合起来,让这片绿叶子真正变成富民的“金叶子”。

  记者手记:
  茶香氤氲的厂房里,铁锅与机械的“协奏曲”诠释着乡村振兴的产业密码。绿娇子公司47年的蝶变轨迹,恰是我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当非遗传承人手指在300℃铁锅中翻飞时,传统技艺的温度与现代化生产线的速度形成奇妙共振。这里既有对古法的敬畏,摊晾萎凋时连呼吸都放轻的专注;也有拥抱创新的果决,百万级技改投入让红茶香飘南北。
  数据最具说服力:超4.5亿元品牌价值的背后,是2000余户茶农增收账本里跳动的数字,更是传统农业破茧成蝶的实证。从手作茶的价值跃升,到茶旅融合的产业拓展,这片秦岭绿叶用自己的守正创新,诠释着传统产业振兴的核心——守得住根本,才创得出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