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经过汉中吗
2025年07月11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111
文章浏览数:
张译心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再现了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传奇故事,主人公李善德被人捉弄成了荔枝使,历经千辛万苦,把岭南荔枝运送到长安。据史书记载,当时蜀地也产荔枝。蜀地到长安比起岭南到长安要近得多。杨贵妃吃的荔枝到底是岭南的还是蜀地的?
据《陕西省古代道路交通史》记载:唐朝皇帝,历来爱享用江南特产的荔枝鲜果,但在不同时期,来路各异。唐初,多来自岭南、闽越。元和年间,取荔枝于荆南。玄宗天宝年间,杨贵妃的高祖为金州刺史,父为蜀川司户,贵妃生于蜀,幼年长于蜀,喜好吃蜀地出产的鲜荔枝,因而专辟荔枝道,驿贡涪州的鲜荔枝至长安。
由此可见,“长安的荔枝”早期来自岭南,后取于川蜀。
剧中,李善德为了运送荔枝设计了四条运输道路,那么在历史上从蜀地运送荔枝到长安走的哪条路?
翻阅《汉中地区志》《镇巴县志》《西乡县志》等方志资料,传奇的荔枝运输路线正是荔枝道。
在汉中地方志的记载中,荔枝道的轮廓清晰可见。《西乡县志》载:“唐代天宝年间,杨贵妃嗜食乡里荔枝,诏川南涪州贡荔枝,快马取道达州至西乡驿,再经子午道至长安,行程7日(一说3日),荔枝色香未变。”这段记载不仅明确了荔枝道的走向,凸显了西乡驿站作为中转枢纽的重要地位。《镇巴县志》记载:“巴蜀道(古荔枝道)是穿越县境南北的川陕古道,约形成于汉置益州部之后”,将荔枝道的历史渊源追溯至汉代。
从方志文献中我们可以还原荔枝道的具体路线:南起四川涪陵,经达县、万源进入陕西镇巴,过渔渡坝、镇巴城、拴马岭、杨家寺到西乡,再向东北接子午道南口,北行至长安。南宋《方舆胜览》第六十八卷引《洋州志》记载:“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俱未变。”——这相当于每天要疾驰百余里,堪称唐代的“生鲜速递”。
一条荔枝道,半部交通史。从《长安的荔枝》到汉中古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一条贯穿古今的文化之路。
当然,汉中古道网络的价值远不止于运送荔枝。《汉中地区志》交通卷开篇即指出:“汉中地区的先民活动较早,从‘践草为径’开始,‘踏窄为宽’逐渐形成原始道路。”先秦至清代,先后在秦岭、盆地、巴山间修建了栈道、驿道、古道等,对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穿越秦岭的古道构成了汉中向北的通道,其中的褒斜栈道作为关中经汉中达巴蜀的道路,是世界上最早的栈道之一。向南穿越巴山的古道则将汉中与四川紧密相连。金牛道的生动传说与《蜀王本纪》的记载相互印证,米仓道的多条路线在方志中也有详细描述。荔枝道与米仓道、金牛道共同构成汉中南向通道网络……这些历史的记述共同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使汉中成为诗人口中“栈阁北来连陇蜀,汉川东去控荆吴”的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