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
2025年07月11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108
文章浏览数:

马卫刚
西乡这个地方极其敬重祖师爷。豆腐坊敬刘安,染坊敬葛洪,铁匠敬李老君,剃头行业敬谁呢?据说,敬的是一个叫罗祖的道士。话说有一年雍正头上生疮,每天一梳辫子便疼痛难忍,一怒之下,杀了几名梳头太监。罗祖闻知,很同情太监,于是发明了一套工具和按摩手法,并传授给宫里的太监。果不其然,太监们遵其法伺候好了皇帝,罗祖也因此受到褒奖,日后遂成为剃头匠的祖师爷了。
西乡的剃头匠分两类:一类是桥头挑子。他们人数少,地点相对固定,西门桥、平政桥、南门口、广庆寺门口都有。他们选择有树荫的地方,摆好摊子,再寻一户人家讨盆清水,搁于架上。头上不时落下一二枚叶子,剃头匠就伸手从盆里捞掉,继续坐在树根,等着人来。剃头匠好烟嗜酒,两样都随身携带,一左一右,揣于袋中。抽烟时,左手带起,烟短,无嘴子,总是抽到烫手才扔掉;喝酒时,右手带起。酒是醪糟,漂着糯米,小口小口地抿,看看,摇摇,旋紧盖子,揣进袋里。另一类是下街挑子。这类人挑着担子,游走于街市之间。他们左手拿着一把“刮刮”(行话叫叫子),右手握一支金属做的杆儿,走着走着,把那杆儿穿过“刮刮”,往外一挑,嘡地一下,“刮刮”就颤出一串波浪似的响声。走一路,响一路,既不失行当特点,招徕效果也颇佳。
剃头的行头,一看就让人想起“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俗语。那是因为挑子的一头是一个高圆笼,圆笼中放火盆或者火炉,还有供顾客洗头的脸盆。圆笼旁边立着一根杆子,是用来挂毛巾的。另一头是顾客坐的木凳,木凳下有抽屉,分三层,放着大小剃刀之类的东西。扁担上挂着皮条,是供剃头匠擦拭剃刀用的。
剃头是手艺活,除过剃头,还有梳发、刮脸、掏耳、按摩、正骨等等。特别是脖子落枕时,他们让顾客坐在凳子上,提肩,揉大椎穴,推松臂筋,然后,左手托着顾客的下巴,右手托着后脑,将顾客的头左右轻摇几下,猛然用劲把头往上一提,“咔”的一声响,顾客就顿感脑袋转动自如了。
打辫子时,顾客若嫌头发多、辫子粗,剃头匠就把辫子打得小巧玲珑;顾客若嫌头发少、辫子难看,剃头匠能给添上头发或用黑色丝线裹起来,辫子打得不大不小,油光水滑,恰到好处。打辫子一般需要十二个铜板。
给新生小儿剃胎发是剃头匠的绝活。请剃头匠剃胎发,一般人家至少也要给半块大洋,因为孩子小,剃头匠要边剃边哄孩子,很费劲。剃完胎发,剃头匠还要恭维几句吉利话:“剃去胎发,越剃越发,人财两旺,金玉满堂。”因为这是第一次剃发,有洗礼的意思,富贵人家给个三五块大洋也不在乎。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剪辫运动,西洋文化渗透进来,本地民风民俗也随之改变,剃头这个行业逐渐衰落。时至今日,每逢天气晴朗,走在西乡的南河坝,还可以见到剃头匠游弋的身影。他们像旧梦中的一缕幽香,像渔樵闲话的尾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