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新貌 讲好转型故事
——“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团走进汉中
2025年07月12日 综合
文章字数:1224
文章浏览数:
记者 乔妍 赵思佳 成功
7月10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汉中。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等中省媒体的20余名记者,深入南郑区工业母机生产线建设项目和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研采访,大力报道汉中“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多方位、多角度展示我市加快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的举措成效。
仲夏的汉中,厂房里的机器轰鸣声与盛夏蝉鸣交织成曲。踏入固达数控(汉中)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数控龙门铣床的测试数据在屏幕上闪烁着微光,工人们正在对刚装配完的机床进行最后调试。随行记者们纷纷举起镜头,记录下精密设备的调试瞬间,并不时向技术人员询问加工精度、核心部件国产化突破等细节。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工业母机,这条装配线从安装到试产只用了3个月。现在每天都有新机床下线。”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黄永锋介绍。
南郑区工业母机生产线建设项目是我市重点推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聚焦高端数控机床制造,其核心部件及控制系统突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线建成后可年产500台高端智能装备。
看到工人们将加工精度控制在万分之一毫米的精度,陕台记者陈嘉欣不禁感叹:“这是汉中装备制造业从‘制造’迈向‘精造’的缩影。我们将通过镜头和笔触,生动展现秦巴山区产业升级的壮美画卷。”
当机床的金属撞击声渐远,陕西汉江药业厂区弥散着淡淡的化学制剂气息。原料车间里,全密闭药物反应炉自动投料、实时尾气监测,告别了传统制药的刺鼻气味。
“怎么做到生产车间里没有刺鼻的化学气味?”“核心环保设备的技术优势在哪里?”“产品主要销往哪里?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在与汉江药业工作人员的交流中,记者们详细了解企业的绿色生产工艺与国际市场布局。
“车间配备了公司自主研发的药物反应炉,设备外的尾气检测装置可以实时分析药物反应过程中排出的气体成分,并对气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生产污染。”汉江药业车间安全员钱明波为记者答疑。
“这里95%的产品漂洋过海,走进欧美药房。”在仓储区,总经理助理侯建文指向码放的货箱说道。从1983年与比利时杨森制药公司共建中国最早跨国原料药车间,到如今手握强生“全球卓越供应商”认证,汉江药业用55年织就一张覆盖全球100余国家的销售网。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站长秦峰不禁赞叹:“55年深耕化学制药,汉江药业既是全球产业链重要参与者,更成为‘中国制造’的国际名片。其获强生、雅培等国际巨头认可,印证了中国药企从技术跟跑到标准输出的跨越。”
穿梭于两家企业,采访团成员手中的镜头不断捕捉着产业新貌。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挖掘和生动呈现汉中在高端制造和生物医药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故事,用笔头和镜头记录下秦巴山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澎湃活力,让更多人了解汉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坚实步伐。